“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科幻靈異 > 教育的追夢人 > 教育者在文脈裡深耕的身影

教育者在文脈裡深耕的身影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收割黎明 快穿之渣女要寵夫 高能預警:劇情人物黑化中 星河萬族 美漫的偵探事務所 我的肉真不好吃 末日獵魔師 銀河女帝傳說 宿主想找我談戀愛 我是末世狩獵者 快穿之反派和女配天生一對 全球遊戲:我能無限抽卡 我不可能會錄這種自述 全球創世:開局打造量子洪荒 快穿大佬撒糖九十九式 從九叔殭屍世界開始 她是S級哨兵們的白月光聖女 體壇多面手 穿越星際,卡皮巴拉成哨向萬人迷 洪荒冥河之血神分身遍天下

在安漢中學的三國文化節上,學生們自編自演的《田疇讓賢》短劇正在操場上演。扮演田疇的高二學生李浩然,為了演好“義不降曹”的氣節,特意去圖書館查閱《三國志》原文。張誠蹲在後臺看他們化妝,發現飾演曹操的張宇辰把臺詞本里的“奸雄”二字劃掉,工工整整寫了“梟雄”。“老師,曹操屯田養民也是有功的。”孩子眼裡閃著光。這場持續兩週的文化節,從“三國人物辯論賽”到“兵器模型製作”,讓學生們在角色扮演中觸控到歷史的複雜肌理。

清明的雨絲像扯不斷的棉線,纏繞著武侯祠的飛簷。張誠帶著學生們站在諸葛亮漢白玉像前,《出師表》的竹簡在手中浸得發潮。林小夏縮著脖子站在後排,校服領口露出半截褪色的紅繩——那是她父母離婚時扯斷的平安鎖。“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誦讀聲撞在祠堂的石柱上,驚起簷角的鴿子。張誠留意到林小夏的聲音忽高忽低,像踩在亂石灘上的腳步。當讀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時,祠堂裡突然響起抽噎聲——女孩肩膀劇烈顫抖,手裡的竹簡掉在青石板上,濺起星點水花。“小夏,怎麼了?“他蹲下身時,看見漢白玉像的基座上凝著水珠,順著丞相的眼角往下淌,竟像極了淚痕。林小夏指著石像,睫毛上掛著雨珠:“老師,他哭了......“周圍的學生湊近細看,發現那道水痕恰好劃過雕像緊抿的嘴角,在下巴處聚成晶亮的水珠。

那天的祭掃結束後,林小夏留在祠堂不肯走。她摸著石像的袍角,忽然開口:“我爸走的時候,也說過'對不起'。“雨水順著瓦當滴在石案上,敲出細碎的聲響。張誠沒說話,只是把自己的保溫杯塞進女孩手裡。“他們總說離婚是大人的事,“她捧著杯子呵氣,白霧模糊了鏡片,“可大人的真心,為什麼不能分給孩子一點呢?“

兩週後的作文課,林小夏交來《石像上的春天》。她寫清明那滴“眼淚“,寫諸葛亮手握《出師表》的姿勢,最後一段讓張誠眼眶發熱:“以前覺得忠義是掛在牆上的字,直到看見丞相眼角的水光,才懂真心換真心的分量。就像我媽每週送的雞湯,就像張老師總在我作業本里夾的薄荷糖,原來所有用心的付出,都會在某個雨天,悄悄長出嫩芽。“這篇作文被收進校本教材時,林小夏執意要配幅插畫。她用鉛筆細細勾勒石像的輪廓,在眼角處點了顆晶瑩的水珠,旁邊歪歪扭扭寫著:“這不是雨水,是丞相沒說完的話。“教材發行那天,女孩抱著書在走廊裡跑,陽光穿過她新發的齊耳短髮,在書頁上投下晃動的光斑。

每次路過武侯祠,張誠總會想起那個清明。祠堂的青苔又厚了些,漢白玉像的淚痕卻再也沒出現過。但他知道,有些東西早已在孩子們心裡紮了根——就像林小夏現在總在書包裡裝創可貼,就像男生們踢足球時會喊“丞相救我“,就像每年清明都有學生在石像前擺上薄荷糖。批改作業時,他又翻到林小夏的週記。女孩寫自己報名參加“古籍修復社“,在泛黃的《三國志》裡發現枚乾枯的桂花:“原來一千年前的真心,和今天的陽光一樣暖。“窗外的月光漫進來,在“真心“二字上流淌,像極了那年清明,石像眼角的那滴淚。

在安漢中學的“絲綢工作坊”裡,學生們正在用傳統扎染工藝製作文創產品。高一女生王雨桐把數學函式影象染成漸變藍,“老師你看,正弦曲線像不像嘉陵江的波浪?”張誠笑著點頭,這個把立體幾何模型改造成蜀錦紋樣的孩子,後來拿到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銀獎。工作坊牆上掛著幅特殊的織錦——用畢業生的名字拼成的校徽,每根絲線都由學生親手染色,寓意“千絲萬縷總關情”。

絲綢文化的“細膩”還體現在教學管理中。張誠推行的“導師制”,讓每位教師像織工對待絲線一樣關注學生的成長細節。高三班主任李薇的導師手冊裡,記著每個學生的“情緒曲線”:陳浩然每週三下午會去操場跑步解壓,劉思雨的文具盒裡總放著薄荷糖……這種“精準滴灌”的教育方式,讓安漢中學的升學率連續五年攀升,更讓孩子們感受到“被看見”的溫暖。

順慶區的羅瑞卿紀念館裡,張誠帶著學生們站在“延安時期”的復原場景前。講解員講到羅瑞卿在抗大時親自為學員縫補棉衣,後排的男生突然舉手:“校長,我們可以成立‘校園糾察隊’嗎?就像抗大的學員隊那樣。”這個提議催生了安漢中學的“紅色值日生”制度,學生們輪流佩戴紅袖章,負責校園文明督導和志願服務。

2022年夏天的太陽像塊化不開的黃油,塗在朱德故里馬鞍鎮的曬穀場上。張誠看著學生們蹲在田埂邊,把校服袖子挽到肘彎,趙亮的白T恤已經被汗水浸出地圖狀的鹽花。“當年朱老總就是用這根扁擔,從山下挑糧上來。“老黨員李大爺拍拍樹幹上的舊扁擔,竹篾間還嵌著幾十年前的草屑。趙亮伸手摸了摸扁擔中間的凹痕,觸感粗糲得像爺爺的手掌。忽然有蜻蜓停在扁擔尖上,翅膀在陽光下透亮如玻璃,他想起課本里的插圖,朱德的扁擔也是這樣斜靠在樹幹上,旁邊是咧嘴笑的鄉親。

“誰來試試?“李大爺的話音未落,趙亮已經抄起扁擔。木桶浸過井水,拎起來沉甸甸的,他咬著牙把扁擔放上肩膀,突然踉蹌了半步——左邊的木桶擦過褲腿,濺出的水花在塵土裡砸出小坑。張誠伸手扶住他的後背,感覺到少年的肩胛骨在襯衫下微微顫抖。“穩住,腰要挺直。“李大爺遞來塊汗巾,“朱老總挑擔時,腰桿比這槐樹還直呢。“趙亮深吸一口氣,重新把扁擔擱穩,碎髮粘在額角,卻硬是咬著牙走了三步。木桶裡的水晃出漣漪,映著藍天下的玉米地,他忽然聽見自己心跳如鼓,那節奏竟和記憶中爺爺挑糞桶的腳步聲重合。“知道為啥軍民魚水情嗎?“李大爺蹲在田埂上卷旱菸,“因為肩膀上能擔得起老百姓的重量。“趙亮看著扁擔兩端的木桶,水面上漂著兩片綠油油的槐樹葉,忽然覺得課本里的“魚水情“不再是空洞的比喻——那是實實在在的重量,是汗珠子摔八瓣的交情,是能把陌生人變成親人的力量。

回到學校後,實踐團的孩子們在教學樓前支起募捐箱。趙亮把自己攢的零花錢全倒進去時,硬幣撞擊鐵皮的聲響讓他想起馬鞍鎮的井水聲。三個月裡,他們在食堂門口擺過舊書攤,去菜市場撿過菜葉賣&npost,甚至把軍訓時疊的“豆腐塊“拍成影片教網友整理內務。當最後一筆善款匯出時,募捐箱的鐵皮已經被摸得發亮,像極了朱德故里那根老扁擔。

資助的涼山學生寄來照片那天,趙亮正在操場跑步。陽光下,三個彝族小姑娘穿著新校服,手裡舉著寫午後,扁擔壓過肩膀的疼痛早已消失,留下的是某種溫熱的東西,像井水漫過指尖,像老黨員拍他肩膀時的粗糙觸感。

在安漢中學的校史館裡,有面特殊的“紅色傳承牆”。上面貼著學生們走訪老紅軍的訪談記錄、參觀烈士陵園的照片,還有疫情期間學生志願者繪製的“抗疫英雄譜”。張誠記得,2020年疫情最嚴峻時,高三學生自發組織線上“紅色故事會”,每天晚上七點準時開講,從家書到抗疫護士的日記,128個夜晚從未間斷。“這就是紅色基因的力量。”他摸著牆上的許願卡感慨,卡片上寫著:“願以吾輩之青春,有“謝謝哥哥姐姐“的紙牌,身後是青翠的群山。他忽然想起在馬鞍鎮挑水的守護這盛世之中華。”

當張誠在省教育論壇上分享“地域文化浸潤式育人”理念時,播放的短片裡閃過幾個動人瞬間:學生們在萬卷樓前吟誦《蜀相》,在絲綢博物館用3D技術復原古代織錦流程,在羅瑞卿故居前莊嚴地升起國旗。臺下有位彝族教師流淚提問:“如何讓民族地區的孩子也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脈?”他想起在龍門中學時,趙校長帶他去看的那棵老槐樹——根系越深,樹冠越茂。如今安漢中學的課間操,融入了南充剪紙、川北大木偶的元素;校本課程裡,《嘉陵江號子中的勞動精神》《絲綢紋樣裡的數學之美》等專題課深受歡迎。張誠常說:“真正的教育,應該讓學生在文化的河流裡溯游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座標。”當孩子們在萬卷樓的碑刻裡辨認《三國志》殘句,在絲綢廠的織機前記錄經緯密度,在烈士陵園的墓碑前敬獻自制的小白花,他知道,嘉陵江的文脈已經化作春雨,滋潤著新一代的心田。

站在安漢中學的教學樓頂,張誠能看見遠處的萬卷樓與嘉陵江大橋交相輝映。晨霧中的古城像一幅緩緩展開的蜀錦,經線是千年傳承的文化基因,緯線是新時代的教育理想。他忽然想起趙校長送他的鋼筆,筆帽上的“勤謹”二字在陽光下閃著光——那是老一輩教育者的囑託,也是這座文化名城對未來的期許。嘉陵江水湯湯東去,帶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文脈裡深耕的身影。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惡雌兇猛,玩轉十個獸夫 我在聊齋世界長生不死 模擬修仙:開局全點閃避 我能奪舍全世界 仙道大陸 拼飯之路 迷失的青春期 我好像,在哪兒見過你 在遊戲裡修了個仙 我的時空穿越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