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念道:“道教自東漢到清代,一直在廟堂和江湖中產生深遠影響。其中在廟堂之上影響,以唐代尤甚。唐高祖將道教列於三教之先,道教第一,儒學第二,佛教第三。道家甚至排在儒家之前,唐高宗將《道德經》列為上經,地位高於《論語》,成為國家科舉考試的正式考試科目,同時封道教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尊號……”
“高中歷史都教的是儒家排在第一位,我難道記錯了?”
我雖然讀書也不是很認真,但這基本的歷史知識我應該沒有記錯吧?
“歷史書上說的也不算有錯,從歷史的大潮來看,確實是儒家一家獨大,但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歷朝歷代每個皇帝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做適當的調整。靈兒,你記住了,所有宗教流派、文化藝術都是為一個目的服務——政治。”李霖風一手捧著書,搖頭晃腦地跟個老學究似的。
我瞄了他一眼:“你正常講話!”
“咳咳,好。不裝逼了。”
李霖風正色道:“道教能夠被重視,自然是因為這一流派內在的生命力,比如,道教的齋蘸法事可以為統治者祈福消災,祈禱天下太平;道教的外丹和養生方術可以滿足帝王的長生不老願望;道教的清淨寡慾、與世無爭的思想,可以為某些官場失意的文人提供精神慰藉,這些都使得道教能夠在廟堂和江湖中紮根。”
“但主要還是因為政治因素。就像我剛才說的,所有宗教流派、文化藝術都是為這一共同的目的努力的。就算在想脫離政治,也無法脫離。”他對自己祖先的發家史如數家珍,“唐朝皇族原本出身鮮卑軍戶,非名門望族。李淵父子起兵爭奪天下時,必須要找到一個望族撐門面。我的祖先找了一圈,終於找到了一個人。”
“老子李耳?”
“穆靈兒,你還不是很笨嘛。”他笑著誇了我一句。
“哼……這麼基本的知識,我總應該知道吧?”
“道教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這也是姓李,可是天上掉下來一個好祖宗,所以唐朝皇室都說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後代。”
那時候,各地硝煙四起,戰火紛飛,群雄並起,要在亂世裡揭竿而起,名望是極其重要的。
名不正,則言不順,不管祖先事蹟是否可靠可信,也至少得有個亮堂的祖先堵住悠悠眾口,製造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道教源於本土,在中原地區受眾廣,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後代,便代表天道,這樣不僅裝門面,也增強了自身軍事力量的合法性。
“除此之外,道教能和當時的唐王朝產生默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道教有一個讖語的傳統。所謂一語成讖,就是道士們透過預言來判斷王朝更替,實際上就是為王朝更替造謠惑眾。”李霖風指著唐朝典籍上的記載,說道,“這裡詳細記載了一個叫歧暉的道士的故事。他在隋煬帝時期就跟弟子們說‘天道將改’‘當有老君子孫治世,此後吾教大興’。”
我撇撇嘴道:“這不就是現在的營銷號小炒作嘛,也就只有當時的人才會信。擺明了為李淵起兵造勢呢。”
“嘿嘿,這種伎倆聰明人一看就明白,但那時候是古代,別說下面沒有受過文化薰陶,大字不識一個的愚昧民眾了,就連九五之尊都信煉丹採藥,長生不老,這種起義之前的輿論造勢算是很厲害的了。”
我點點頭:“這話說的也是,總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評判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這簡直是兩個世界,不能溝通的。只不過,就算是道教跟李唐皇朝的關係再緊密,也不至於到一個千年前的公主的魂都不敢勾的地步吧?何況這還是個造反的公主,從嚴格意義上講算是唐王朝的‘叛徒’吧?唐朝那麼多皇帝妃子,公主皇子的,都不敢勾了,人間豈不是人滿為患了。”
李霖風摸了摸下巴,思索道:“下面是我的推測,是不是真是這樣……你得去跟你家那位吹吹枕邊風。”
我馬上糾結地皺起了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