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完成到哪一步了?”青苗嚴肅地問。
“差不多到最後一步了,還需要驗證幾遍。”趙勝天小聲回答。
最後一步?!
“嘶!”
青苗倒吸一口冷氣。
才用了這麼一年就最後一步了?
要說別人還有最後一步發現錯誤的可能,需要從頭再來。但是張教授當初看過她夾在資料裡的圖譜,能做到最後一步時成功的可能性幾乎高達百分之九十!
“是太慢了嗎?我們每天在實驗室呆了十四個小時,感覺一直是在拖張教授後腿……” 張教授知道他是在跟國外的科學家一起競爭,趙勝天卻只以為這是一個普通的小實驗。不然他一個大一新生怎麼有機會加入
其實那是因為張教授看他能聯想到線蟲本身應該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青苗搖搖頭,不是太慢了,是太快了!
這個時候別人都還沒有任何成果呢!
和張教授競爭的原主霍維茲這時候在麻省理工做教授,另一位競爭對手蘇爾斯頓在著名的英國rc分子實驗室做研究,還有這個領域無數知名與不知名的教授也在為此奮鬥著……張教授竟然先完成了?
趙勝天以為剛剛青苗搖頭的意思是不想說,只好繼續交代,“我現在過來就是找找有沒有製作試劑的書籍資料,我們實驗室自己做試劑好了。”
自己做?
青苗沒想到還有這個操作。
自己做試劑可能是早年國內科學家的一個常見操作了。
國外的太貴,實在是沒那麼多錢啊!
國內也不是沒有賣試劑的廠商,但是他們的試劑還不夠穩定,裡面可能有多餘雜質。
這種情況就難以做重複性實驗,不能重複的實驗怎麼能說服別人你的成果是有效的可以擴大運用的而不是偶然的?
就算瞞過一時,也瞞不過一世。
日本美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的成果都已經上了《自然》了,別國科學家紛紛說無法重複實驗,最後發現她學術造假,撤掉了論文,本人也失去了職位被民眾唾罵。
當然,國內的雜質試劑除了便宜一點以外也不是全無優點,萬一自己的實驗和雜質發生了反應還有可能發現一個新的成果呢!
不過張教授不想要這種意外,機率太低,還是把手頭上的做好更重要。
於是趙勝天就過來找資料,好讓那些研究生們能再練練手做一下試劑。
“你們自己做太慢了。”青苗搖搖頭。
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張教授頂多帶著做幾次,剩下的研究生們完成。但是他們不夠熟練,做出來穩定的稍微要一點時間。更何況張教授的研究涉及到線蟲,那種線蟲的壽命能有多長?
“線蟲能活到五天嗎?”青苗問道。
“不能,只能活三四天的樣子。”趙勝天現在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可能等不到足夠的試劑,經過一些處理、正在觀察中的線蟲可能就要先死了!
這可是極有可能搶先拿諾獎的成果啊!
怎麼辦?
喜歡我開圖書館那些年[快穿]請大家收藏:()我開圖書館那些年[快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