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因著她會挑時辰出生,暖暖小姐偏偏和老太爺一樣,都是趕在花朝節出生。
蔣媽媽還記得,當年林老夫人最愛打趣林老太爺的生辰,老太爺也不生氣,跟著林老夫人一起樂,惹得老夫人直喊他傻。
每年的花朝節,老夫人最開心了,後來老太爺出了那件事情後,府裡再不敢提花朝節,小輩們也只是偷偷過個節應應景。
林二爺是林老夫人最疼愛的孫子。看上了李氏,因著國公夫人薛氏孃家跟李家的陳年舊事兩家一直不怎麼來往。
雖然最後拗不過讓他們成了親,老夫人也說既然成親,李家如何,那是老一輩的事情,不遷怒到小輩。
可是薛夫人有心結,再加上李氏成親兩年,沒有生下個一男半女的,還善妒,不讓林二爺納妾,這讓薛夫人更加不喜,後來還出了罰跪祠堂的事兒。
最終引得林二爺跟林夫人爭吵,翻臉。林老夫人無法,只得讓林國公給林二爺謀了給個外放的缺。
哪曉得林國公不知是沒領會了林老人的意思,還是遷怒要懲罰他們,居然把林二爺外放到江南府蘇州郡,一個偏僻的小縣,蔣嬤嬤覺得,林國公太過了點,可她是奴婢怎能非議主子。
想當年,林大爺是世子,註定要習爵。林家走的是從武的路子,林大爺從小就培養他習武。
林二爺呢,先是習武,在學了三年後,林國公說林大爺將來要習爵的,林二爺還是應該從文。
其實當時林二爺,已經練得有模有樣了。連教武的師父都說林二爺有習武的天賦。二爺自己也很愛習武,且當時二爺都已經八歲了,雖說也在家學念過書,可是誰都知道,勳貴家的家學,跟走科舉路的書院,所學還是有區別的。
當時林二爺想不通,就是不同意,小小的人兒,跪在祠堂裡一夜,就是不低頭。林國公脾氣執拗,薛夫人又個是什麼事都聽林國公的。
故而林二爺,很是吃了一番苦頭。還是林老夫人親自去了祠堂,把林二爺領了出來,細細地講了老國公一生戎馬,最後戰死沙場的事兒。又言林國公出於對兒子的疼愛,才讓林二爺從文的。
“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蔣嬤嬤嬤到現在還記得,林老夫人勸勉林二爺知學上進的話。林老夫人還親自找了當時靈山書院的院長,當世的大儒董鵬承。
董大儒可不輕易收徒,要不是林老夫人長公主的面子,二爺連面都見不著,也是林二爺爭氣,董大儒一番考校之後,欣然收他為學生。
要知道,董大儒親自收的學生,當世兩隻手都數的過來。林二爺也爭氣,未到弱冠就摘得探花。
多少人到現在還記得,當年“玉面探花”打馬遊街的風姿。林二爺成親,京城一眾少女也知揉了多少帕子,碎了多少心。
府裡人都道林老夫人和薛夫人都不喜李氏,就蔣嬤嬤看,其實林老夫人對李氏並無惡感,畢竟那些都是老一輩恩怨,林二爺和李氏的婚事,還是林老夫人最後定下的。
要說這李氏也是命好,幾年未孕,林二爺也一直守著。這生了個小娘子,又跟老國公一個生辰,更兼還是這麼伶俐可人。這幸虧是沒見面,要是歸了京,入了老夫人的眼。可就把這府裡的一眾人都比下去了!林二奶奶真是好福氣,就說二爺對她這情分,京裡那真是獨一份的!
“哈哈,你看這小丫頭,吃了茱萸的虧,盡跟茱萸較上勁了,也不怕辣,今兒個,咱們也吃鍋子放茱萸!”林老人笑著跟蔣嬤嬤道。
“那老奴也沾沾您和暖暖小姐的福氣,也吃吃這種茱萸鍋子”蔣嬤嬤湊趣著。
“準了!”林老夫人大笑。
“這個小丫頭倒也有趣,說是不喜人口水,故而只要鍋子裡的紅白湯,將食物放入,再蘸食,嗯,頗有意思,還將這鍋子取名鴛鴦。”
林老夫人拿著信箋看個看,“你當為啥取名鴛鴦?”林老夫人忍住笑對蔣嬤嬤道。
“想必,暖暖小姐還小,胡亂起名”蔣嬤嬤想著這點幼小孩童林老夫人必不會多想。看林老夫人的樣子,也不像是生氣。
“哈哈,這丫頭,有意思!說是一日看到湖中有著的鴛鴦,就追問李氏,這鴨子可吃否?李氏道是鴛鴦,不可吃。她就心心念念想著。這不,白鍋子和紅鍋子,讓她想到鴛鴦的白眉紋和紅眉紋,這丫頭就給這個鍋子取名為鴛鴦鍋,哈哈,這個小丫頭。”
“……”蔣嬤嬤目瞪口呆,敢情自己真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