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3日,全中國的第一家超級市場在燕京市海淀區開業,只有2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卻在開業當天湧入了數千名購物的群眾。
一次擠進100個顧客就會轉不過身的門店裡擠滿了人,超市還只出售蔬菜和肉食兩種商品,而且比不遠處的菜市場貴5~40。
不少老百姓都只是好奇地進來轉一圈,看到價格之後立馬轉身離開。
無他,太貴了,普通人家哪能消費得起這麼貴的東西?
所以,到這家超市來消費的顧客基本上都在在國內的外國人,人家賺的是國外的工資,享受著中國工資,簡直不要太瀟灑。
同樣也是在1月,一家開辦於倫敦的“亞洲與中東投資有限公司”設立了一筆總額為1000萬美元的“中國投資資本基金”。
《參考訊息》援引《亞洲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這是第一筆專為中國設立的投資基金,它將被平均分成100份,投入到“有發展潛力的、新建的或現有的中型工業企業中”。
大部分看到這條新聞的人並沒有特別注意,因為在這個年代,“投資基金”這個名詞對於中國的普羅大眾來說,實在是一個太陌生了。
而莊自強是個例外。
今天是週末,莊自強和孫小寧回到家裡吃飯。
吃完了飯,孫小寧和郝冬梅在廚房收拾碗快,莊自強坐在沙發上隨手找了幾份報紙翻看。
母親退休前地位雖然沒有父親顯赫,但也是高階幹部,家裡的報刊、檔案從來都不缺,有很多還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內容。
看到報紙上的資訊,莊自強不禁感嘆,改革的腳步已經越來越快,可是東北這面跟南方相比,仍舊是一潭死水。
建國前後,東北在國內的地位舉足輕重,因為這裡不僅是全國重要的糧倉,同時也是能源和重工業基地。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農業也好、能源也好、重工業也好,東北的資源基本都被收歸國家,真正能讓民間輾轉騰挪的資源,少得可憐。
再加上幾十年如一日的大國企作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東北想要跟上改革開放的腳步,難於上青天。
莊自強指著報紙上的內容問周秉義:“有什麼想法?”
家裡的報紙,翻的最多的人就是周秉義,他在政研辦工作,對這些東西必須瞭如指掌。
“改革的浪潮不可阻擋。”
周秉義的話非常精準,可見他在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你在政研辦快兩年了吧?”
“嗯。”
莊自強笑著對母親說道:“兩年還沒升,要是政研辦這種清水衙門升官這麼慢,待著也沒什麼意思了。”
母親嗔怪的看了他一眼,“你少說怪話。怎麼用人,組織上自然有考量。”
“秉義啊,別聽你二哥瞎說。你是燕大的高材生,又正當壯年,不會缺少機會的。”
“是,媽。”
莊自強笑而不語,他知道周秉義是有心要幹事的人,可現在沒有機會,也只能蟄伏。
家裡就這麼一個從政的,從平常的家交談中他能看得出來,其實母親也對周秉義寄予厚望。
如果真的要讓母親開口幫周秉義多加點擔子,母親是有這個面子的。
可這個面子只有一次機會,因為父親已經去世了。
母親自然是想把這個機會用在刀刃上。
以現階段周秉義的級別,還遠不到需要母親出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