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寄有些蔫地道:“嗯……鄙人最近完成了一個本子。”
孔寄將自己的本子拿了出來,給雲雁回看。
雲雁回一看那本子,翻了第一頁看時還沒什麼,但是看了幾頁,就察覺出不對了,心中有點激動,試探性地問道:“你這本子,和普通的話本不太一樣啊。”
“這並非是話本,”孔寄老實道,他指著本子上的段落說道,“這本是我以前寫的一個話本,改編之後,裡面有唱曲也有說白。我的想法,是把它們串聯起來,用曲與白呈現這個話本故事,在表演方式上,則汲取了鼓子詞、大麴之類的方式。我的幾個弟子在家鄉演過兩場,反響……還不錯。”
“看唱詞,這些曲子都是不同的宮調?”雲雁回又問道,這麼多年在廟會瓦子裡混,對這些知識他還是知道一些的。
這挺容易看出來的,孔寄點了點頭,“是的,也有一些民間小調和大麴。”畢竟他的班子本來就是演那些的,在陽阿更是能收集到很多曲調。
張山人眯了眯眼,“我覺得這很不錯,一定會大受歡迎的。”
當然,當然會大受歡迎!
雲雁回在心中想。
“演演看吧。”雲雁回端住了,叫孔寄表演試試看。
要驗貨也是應該的,孔寄招手,叫來自己的弟子,因為人手不夠,他和兩個弟子一起拿了琵琶和箏來,一起伴奏,一個弟子,則站在那兒,身姿婷婷嫋嫋,開始唱起了曲兒。
琵琶聲清脆動人,女弟子唱著曲,也時而伴有一些相應的動作,中間更插有一些道白,整套曲子唱下來,可以聽出來,是說的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
——不過從頭到尾,都是這女弟子一個人在唱,而且只是用第三人稱視角唱出一個故事。
演罷之後,雲雁回微笑撫掌。
張山人點著頭,“之前孔先生也演給我看過,但是再聽一次,還是那麼動聽啊。”
“這個……這樣的表演形式,孔先生起了名兒嗎?”雲雁回問道。
孔寄搖頭,“尚未呢,其實我覺得……還需要雕琢。”這大概也是雖然他天資聰穎,但是師父卻說需要五十歲才能名傳天下的原因了,現在的曲子還有些生澀,孔寄心裡也很想知道,難道雲雁回捧人功夫那麼厲害,連七分貨色,也能捧成十二分嗎?
誰知,雲雁回卻語出驚人。
“你這套曲子用了好些宮調,又是主要用琵琶伴奏,叫諸宮調,或是叫彈詞,都不錯。”雲雁回說到這裡時,孔寄和張山人就已經很認同了,覺得十分貼切,然而他接下來的話,才驚人呢,“而且我也覺得,你這彈詞需要再雕琢改進!”
孔寄呆了一瞬,他打聽得清清楚楚,張山人也說過,雲雁回雖然很知道怎樣琢磨舞臺,但是,對錶演是不通的,有時候聽慢點的曲子甚至會睡著。
現在,他卻要對彈詞——這就用上這名字了——的技巧提出意見?
……
為何不能呢?
雲雁回與孔寄談了幾句本子後,就確認這是諸宮調的原始形態了。
諸宮調又稱作彈詞,汲取各種曲藝之精華而成,以唱為主,以白為輔,以曲子表演長篇故事,後來雖然沒落了,但是它上承唐宋詩文,下啟南北戲曲,為後世的戲曲藝術開闢了道路。
元雜劇,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諸宮調的成功之處。
戲曲戲曲,之所以是戲曲,就是因為它們以“曲”來演“戲”,而這正是諸宮調的創新,將音樂引入了故事,結合二者,為戲曲的誕生鋪墊好基礎。
雲雁回算是明白了,孔寄算出來的他這個貴人,雖說能捧人,然而也不能把二十歲的孔寄捧出五十歲的藝術成就啊。
他的用處,是在於他見過現代那些成熟的戲劇藝術,京劇,崑曲,越劇,黃梅戲……
如果說有人能給孔寄一些啟發,讓他提早完善甚至提高自己的諸宮調錶演藝術,那個人肯定是雲雁回。
從誕生起就輝煌了很多年的戲曲提前出現在百花齊放的北宋民間舞臺?雲雁回覺得自己很樂意看到這樣的場景!
雲雁回站了起來,篤定地道:“首先,建議你去看一下我們大相國寺的俗講,這邊的俗講和你看過的說話可能不太一樣——你要讓觀眾融入你的故事,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其次,再看看雜戲的表演方式,將其也融入進來吧。”
“……”孔寄只覺得好像有道雷劈中了自己的天靈蓋,在他腦袋裡劈出了一個新世界來,叫他一時間啞然失聲。
內行看門道,雲雁回短短几句話,尚未說得很細,孔寄已然想著,不要說十二分了,他覺得自己能奔著一百二十分去了!
喜歡大宋小吏。請大家收藏:()大宋小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