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又恢複了平靜。
——
——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牆上的掛鐘不停的轉動,時間緩緩流逝。
轉眼來到1974年春天,敖心心在知青院見證了方顯裕和田雪的婚禮,這兩人日久生情,兩年前確定了物件關系,在一個月後就會被調回城,但他們決定在光明大隊辦一個小小的婚禮。
這個大隊是他們認識的地方,是他們成長的地方,同時也是他們定情的地方,在這裡辦個酒席,算是留個回憶吧!
婚禮整體下來簡單又神聖,很有意義。
小夫妻倆看著男才女貌,般配的緊。
離開前昔,方顯裕帶著新婚妻子去了虞家小院。
“虞哥,心姐,謝謝你們這幾年的幫助,要不是有你們在這裡我這幾年即使能撐下去也不是那麼順暢。
還有可愛的三胞胎,他們帶給我很多正能量,希望我們日後能在京都相見。”
面臨著離別,方顯裕也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有激動和期盼,也有不捨和沉澱。
這幾年他成長了許多,不再是城裡那個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大少爺,活的更加接地氣了,如今他會種田、會種菜、會養雞、在路上碰到婆婆嬸子會停下來打招呼。
他真的變了很多。
但他是喜歡這種變化的。
不過這一趟最大的收獲,應該是遇到了這輩子想攜手一生的愛人。
方顯裕悄摸的牽住妻子的手,很知足,很幸運。
敖心心注意到小夫妻倆的動作,露出一個姨母笑,“說這些幹什麼,你不也是隔三差五的給三胞胎講故事麼,他們可沒少吃你的點心糖果。
我們也沒什麼可送的,給你們收拾了一些吃的,你們帶著。
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來日方長,一定會再見的。”
今年都是74年了,還有三年就恢複高考,到時候三胞胎一定會參加考試,一舉考到京都去,她家老虞在去年就升到市裡了,敖心心也沒在村裡待著了,被老虞磨了好幾天,接受了哈市醫院的邀請,去裡面當外科醫生了。
哈市醫院是敖心心讀中專時實習過的醫院,當時還是李老師用了人脈將她塞進去的,不過她也是爭氣,讓裡面的醫生心服口服,一點沒因為她是新來的而忽視她的能力。
村裡現在是一個年輕人當赤腳大夫,只能看點簡單的毛病,村民們也沒辦法,他們也不能阻止人家敖醫生上進不是,誰都知道大醫院跟村醫的區別,大家只好接受隊裡的醫療情況恢複到以前的樣子。
不過只要敖心心回村裡,都會有村民們上門看病,她也沒拒絕,醫者仁心,何況大家都是一個村的。
“是啊!來日方長。”方顯裕說著點點頭。
小兩口在虞家吃了飯才回到知青院。
第一批知青除了齊明珠嫁給她的青梅竹馬隨軍了,其他人都還待在光明大隊。
如今他們也習慣了村裡的生活,日子過得不好不壞,但看到有人離開心裡還是會止不住羨慕。
回城啊!多麼遙遠又美好詞語。
希望他們也能等到那一天吧!
送走了方顯裕和田雪,敖心心和虞天冬帶著三胞胎又回到了哈市。
1975年這一年,透過大嫂每次寫的信,敖心心對村裡發生的大小事也瞭如指掌。
比如老知青萬友民和張香莉結婚了。
比如老知青李天佐和吳佳園看對眼了。
再比如新來的知青很不安分,成天吵架打架鬧個不停,還差點燒了知青院廚房。
還比如有兩個知青刺頭,一來就想打虞家小院的主意,逼著大隊長主動把房子給他們住,氣的大隊長去了公社告狀,那兩個知青被罰挑三個月大糞,還得當著全大隊的人做檢討,可謂是裡子面子丟幹淨了。
敖心心收到信後就給大嫂寄了兩瓶酒和一斤紅糖,讓她幫忙送給大隊長王傳勝作為感謝,雖然他家房子無論如何知青們是住不進去的,但大隊長好歹出了力,給點謝禮是應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