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行動依然是幹脆利落,盡可能的縮短交戰時間,基本都是‘一擊斃敵’的方式,讓恩迪亞根本學不到任何作戰經驗。
當然,這實打實的武力攻擊行動,也徹底讓恩迪亞知道,自己的生存遭受到了威脅。
矽基類文明的‘生存本能’屬性開始佔據了主導作用,它第一時間進入戰備狀態,第一時間開始大規模建造星際艦船,雖然它不知道第二批的星際艦船是如何被擊敗的,但思維簡單的它,會一次性製造數量足夠多、樣式足夠繁多的星際艦船。
這些星際艦船大批次的開赴戰場,就像是送死似的去送葬。
不過,就算是被打爆了,恩迪亞也不是什麼也沒得到,它針對第二批次星際艦船被迅速擊敗的經驗,加強了防禦、提高了通訊保密和即時反應速度。
一旦交火,所有星際艦船會迅速的,第一時間將交戰戰場的訊號資料回傳,讓它知道前線發生了什麼。
一個月後,數量龐大的第三批次星際艦船沖上戰場。
這些星際艦船針對不同領域做了特別的加強,恩迪亞文明不知道它們到底誰是最合適的,所以就拿戰場來試錯,誰發揮出色,自然誰就是是最佳設計。
第三次剿滅戰役,戰鬥難度就相對提高了一點點,畢竟恩迪亞文明的星際艦船也得到了不小最佳化改進了。
在耗時將近十分鐘的時間裡,戰鬥打得還是很激烈的,因為華夏星際艦隊並沒有用太過於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彈藥,都是在用相當於三級文明的裝備與之對戰。
這其實也是一種故意的誤導,讓恩迪亞覺得,敵人的武器彈藥也不過如此,它也可以模仿測繪加以逆向研究,透過足夠多的試驗試制,它也能研發製造這些武器彈藥,然後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戰艦,去與敵人交戰。
第三次剿滅戰很快結束。
這一次,恩迪亞沉寂了更長時間,戰鬥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採用不同設計、不同裝備的星際艦船,在實戰中的表現也不一樣,有的艦船很快是被打爆了,有的卻堅持了一定時間,似乎還將敵人壓制住了。
優勝劣汰!
恩迪亞不急不躁,它不像人類一樣還有情緒,它不會因為三次失敗就氣餒投降,也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它只會呼叫更多的資源、動用更龐大的計算力,對失敗的經驗教訓進行分析總結,然後針對性的進行調整。
它要用更新的技術、更全新的設計、更好的材料,打造出第四批更龐大的星際艦船,然後又將它們派出去,接受實戰的淬煉。
如果第四次失敗,就第五次、第六次……哪怕n次也無所謂,它生存的目的就是吞噬與擴張,如今有不明來歷的敵人,阻止了它的探索擴張,那它就只能竭盡所能的想各種辦法將其戰勝消滅,或者被敵人戰勝。
所以,這是一場典型的消耗戰,不停‘爆兵’試錯的恩迪亞文明,一批又一批的派出成百上千的星際艦船,一次更比一次強、一次更比一次更抗揍。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一個月後,第四次!
又一個月後,第五次!
在連續經歷多次失敗之後,這場大戰第一個交戰高峰期過了。
這時候,剛好過秦天給各國許諾的半年絕對安全時間段,從這一天起,最後剩餘的不少地球人也開始慌了神了,大規模的開始撤離。
但這時候,恩迪亞文明卻陷入了長時間的沉寂,連續的戰敗、各種試錯都未能成功,它積攢了足夠多失敗案例,卻沒有任何一個是相對成功的。
到底什麼樣的星際戰艦,是能兼顧機動力、防護力和攻擊火力的呢?
到底什麼樣的武器彈藥,又最能殺傷敵人呢?
試錯這麼多次,狡猾的敵人每次都是換著花樣的攻擊,讓恩迪亞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不斷的打造各種星際艦船送上戰場被打爆,它即便吞噬佔有很多星球,有非常豐富的礦産資源,但這般瘋狂的消耗,也讓它的庫存資源耗盡了。
恩迪亞需要時間來整理戰敗教訓、收集資源、調整設計等等,讓它準備足夠充足的資源,重新設計建造出大量星際艦船出來,又是第二個交戰高峰期。
尤其是資源,星際艦船又不是白來的,也需要花費大量資源卻生産建造和組裝測試的,就哪怕是一萬噸的鐵錠,要想冶煉出來,那也得開礦選礦冶金鍛造才行。
更何況,恩迪亞文明徹底被弄迷糊了,它不知道該設計什麼樣的星際戰艦來打仗,也沒有足夠多的資源來立刻大規模興建星際戰艦。
所以,它需要暫停行動,然後進行海量的資料分析與計算,它甚至打算根據之前的交手情況,構造一個虛擬的交戰環境,來測試自己的新戰艦是否能夠扛得進攻。
等測試結果為扛得住,等資源開採冶煉囤積足夠多,它才會大規模開工建造最新式的星際戰艦然後開戰。
不過,毫無作戰經驗的恩迪亞文明,它的直線型思維顯然太簡單了,秦天根本不會讓它有足夠長的喘息調整時間。
來而不往非禮也!
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了大半年,也該華夏星際艦隊強勢反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