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星際母艦想要真正具有強大的戰鬥力,那難度顯然要比練習駕駛汽車,難上無數倍。
星際母艦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和大海上航行的航空母艦一樣,都是巨大的武器運載體,依靠搭載的艦載機實施偵查、警戒、攻擊和防禦。
兩者本質上的差別在於,星際母艦航行於外太空,航空母艦馳騁。
正因如此,航空母艦建成服役,到正式具備戰鬥力,動輒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對應到星際母艦,其實也差不多。
航空母艦馳騁于海洋之上,要面臨各種複雜的海況和氣候,要在各種複雜的氣象條件下,具有艦載機的出動能力,艦載機、航母、護航戰艦等不同的作戰單元,要精密配合才能具有強大的戰鬥力,所以戰鬥力的磨合,其實就是團隊協作的長期演練。
而且航空母艦組成複雜,艦船動力、指揮通訊、人員生活保障、戰機起降、損管安防等等,越是複雜精密的裝置,就越是需要更多專業技術人員,透過長期的訓練,熟練掌握、默契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對於星際母艦而言,道理也是如此。
雖然星際母艦高度智慧化、自動化,但艦船智慧管理系統畢竟並非絕對可靠,一旦在星際大戰中被幹擾了怎麼辦?智慧系統出現了故障又該怎麼辦?
為了將來戰時能夠應對各種狀況,靈活處置各種戰況和突發事件,所以星際母艦的戰鬥力養成訓練,並不會比航空母艦輕松多少,甚至還會更難、更複雜。
舉一個簡單例子。
對於航行於海面上的航空母艦而言,最驚險刺激卻又是最基本的戰術訓練,便是艦載機的起降了。
艦載機的起飛還好,彈s起飛或者是滑躍式起飛,危險性都不大,但是艦載機的降落可就難了,在遼闊的大海上,飛行員沒有參照物很容易出現視覺錯誤,同時起伏不平的海浪,又讓航空母艦左搖右晃,同時航母又處於航行前進狀態。
假如降落過程中,遇到了大風大雨的天氣,再加上視線不夠好,甚至是在戰時必須進行嚴格的無線電靜默管制,無法利用著艦引導系統,完全要靠飛行員目視降落,那才真的考驗心理素質和戰術素養,用‘刀尖上跳舞’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所以,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部隊,每年因為艦載機起降訓練,都容易出現飛行員犧牲,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想要擁有高超的戰鬥力就必須多練,但一旦練多了,出事機率就越大,是個無法解開的死迴圈,正因如此,有人才說航母的戰鬥力,完全是用一個個飛行員鮮活的生命,在血與火中淬煉出來的。
然而,星際母艦的艦載機日常訓練,就輕鬆了麼?
一點兒也不輕松!
與大海上航行的航空母艦一樣,星際母艦在太空中也是航行狀態,甚至航行速度還非常之快,如果是在太陽系內飛行,那麼速度會超過第二宇宙速度,低於第三宇宙速度,也就是在每秒11.2公裡至16.7公裡之間。
像昆侖號星際母艦這次離開狼堡太空基地,展開太陽系內的航渡訓練,飛行速度就穩定在每秒15公裡左右。
這樣的速度在地球上根本就無法想象的快,但是在茫茫宇宙當中,在幾乎沒有任何阻力的真空環境下,星際母艦每秒飈出15公裡,還是相對很慢的速度了。
光的傳播速度可是高達每秒近30萬公裡,星際艦船達到四級文明的一大技術門檻,就是具備亞光速巡航能力,也就是每秒能飛行25萬公裡左右,而具備超光速飛行,那得是三級文明的水平了。
也就是說昆侖號星際母艦,在太陽系內的航渡訓練,那簡直就是‘蝸牛爬行’的速度了,即便是這樣,在每秒就竄出15公裡的星際母艦上完成太空戰機的‘出動與回收’,難度絲毫不弱於在航空母艦上的‘起飛與降落’。
那要是離開了太陽系,去更遼闊的宇宙,以每秒20多萬公裡的速度狂奔之時呢?
如此之快的速度下,太空戰機難不成就不出動、不回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