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論語》呀,要是用竹簡,那得好大一摞,翻看起來非常不便,也無法隨身攜帶,但有了書,一整套《論語》只在薄薄的一本書上就能完全記錄了下來。
那本書現在是張先生的心愛之物,薄薄的一本書已經翻看了不知多少遍,其實一本《論語》像先生這種儒學大家,早就倒背如流了。
“一轉眼,我也離開北地兩年了,沒想到這輩子還有機會回到哪裡去,本想著就在關中了此殘生,但有了這文華瑰寶,我一定要去看看,有了這些,天下文華將更上一步。”
看著手裡的《論語》,張先生感嘆道,本來他是不可能在離開關中老家了,但有了這東西,他就不得不去看看了,就像呂布信中所寫,這些東西能讓文化再上幾個臺階,達到新的高度,但這些東西需要道德加以約束,不然容易走上歧途。
呂布擔心的就是書本紙張一旦流傳開來,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就像西晉東晉,紙張書本已經普及,但人文雅士卻沒有像百家爭鳴的時代一樣,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反而只顧自己享樂,不顧天下蒼生。
呂布和很多人一樣不喜歡晉朝,細數自秦朝開始的大一統時代,王朝更替,都逃不掉一個從弱小到強大再衰退的過程。
所有的朝代裡只有晉朝例外,它還沒有強大,就進入衰退期,而且直接就分崩離析。
東晉衣冠南渡,飽學計程車人不思守土衛國,一個個攜家南渡,過著舒坦的日子,這也有了衣冠禽獸這個詞,在北方那些受苦的普通人眼裡這些飽學名士和禽獸無異。
佔有最好的資源,卻一味地享樂,遇到外敵不思應對之策,只知道消極避世。
呂布不想自己弄出最好的東西結果卻往壞處走,所以請先生回來,想以道德為標尺,不讓那風氣出現。
“文和,為何你對呂布如此感興趣?你應該是不久前才從我這裡打聽到呂布的吧。”
張先生看著對面一臉微笑的賈詡,這個晚輩才華是沒得說,當年西涼名士閻忠就說過,賈詡有張良、陳平的智慧。
張先生離開關中之時,賈詡還不出名,北地這麼多年更是不知道賈詡的事。
但從張良、陳平的智慧這句他知道閻忠不光是在稱讚賈詡的智慧謀略,也說明了賈詡道德上會有缺陷。
張先生不瞭解賈詡,但他了解閻忠,那位大儒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準的。
“張先生,我只是對那呂布很感興趣,一個小小少年,如何能弄出如此多的神奇之物。”
賈詡笑著說著,他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想著要去北地,但直覺告訴他,這北地很重要,也許能成為他安身立命的一個選擇。
賈詡二十歲就舉孝廉入洛陽為官,剛好就遇上了兩次黨錮之禍,初出茅廬沒有名氣的賈詡在洛陽並沒有人注意。
一個西涼的孝廉郎官在洛陽真的是無人問津,賈詡不在乎這些,在風波中他更喜歡被人遺忘,那些主動捲入風波中的才是傻子。
見洛陽混亂不堪,賈詡直接辭官回鄉,這麼個微末小歷的辭官根本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賈詡這些年一直在涼州和關中閒逛,觀察天下形式。
喜歡一戟平三國請大家收藏:()一戟平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