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太從前是學校裡的小學老師,孃家兄弟都在海那邊安了家,大發特發,還會寄錢回來,她就靠著那點原始資金,提前退休一點點做買賣建房子,才有了現在的滋潤生活。
“我家老三不是考上了深大嘛,九月份就去上學,我還有兩個女兒還得上高中,還不清楚外地人能去哪念,需要多少錢也不清楚。”
孟月仙把自己的疑問原原本本說出來,這要是在上輩子,她根本不會求人,跟人打交道都有障礙,現在倒也有些熟練了。
王老太皺了皺眉,可見這個問題不是個容易事。
“小孟,你這供孩子上學是好事,可咱們這個片區只有一個配套的小學,水圍村倒是有個高中,但是外地人是需要交調節費才能上。”
“調節費?”孟月仙第一次聽說這個詞兒。
王老太耐心解釋,“就是你有戶口在這裡就是一年八十塊,沒有戶口,就要交兩百多塊。”
“這麼多?”孟月仙不想小家子氣,可還是忍不住驚訝出聲。
因為在東北上學一年學費只有二十四塊錢,還可以分學期交,一學期就是十二塊錢。
一些偏僻點的小地方,一學期只要五六塊錢,一年的學費才十塊錢。
果然寸土寸金的地兒,什麼都是最貴的。
孟月仙這回真發愁了,如果沒出這麼些事兒,錢是不愁的,可現在手裡頭就剩三百多塊錢,顧西還得養一陣上班,老大兩口子跟老三去上班,也得一個月以後才能拿出工資。
顧北跟顧念拖不得,拖久了,跟不上課程,也是個麻煩事。
“小孟,我幫你問。”王老太果斷拿起座機邊上的小本兒,翻找了一下,左手拿起話筒,右手按了一串數字。
這部電話孟月仙進門就看到了,在這個年代能裝得起電話的可不是一般人家,而且裝得起也未必用得起。
早就聽陳麗麗唸叨,想兒子的時候去巷子口電話亭往老家打電話,一分鐘就要兩角錢。
而王老太家的這個電話光安裝費就不是一般家庭負擔得起的。
王老太拿著話筒等了片刻,那邊就接了電話。
兩個人應該是老熟人,客套了幾句就步入主題。
“外來人口的政策只有這個?行,行……”
孟月仙都想把耳朵貼過去仔細聽聽對方說的啥,王老太就結束通話電話,接著給她講解外地人口先要辦理暫住證,還有固定住所證明去學校才能報名,她可以幫著寫個申請,這樣可以按學期交學費。
“王阿姨,謝謝你,還專門打電話幫我問,暫住證倒是辦好的,到時候還得麻煩你寫個證明,我大字都不識一個,睜眼瞎……”王月仙大大方方沒有遮掩自己最自卑的缺點。
這在上輩子想都不敢想,這輩子她做到了。
王老太還因為幫不上忙,臉上訕訕的,畢竟吃了不知多少頓孟月仙做的飯菜,可政策就是政策,她也做不到主。
“小孟,我也幫不上太多忙。”
“幫得夠多了,要不是有你,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謝謝你王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