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才與他摩頂受戒,指身為姓,就姓了豬,替他起了法名,就叫做豬悟能。豬悟能遂此領命歸真,持齋把素,斷絕了五葷三厭,專候那取經人。
觀音菩薩卻與韋馱,辭了悟能,半興雲霧前來。正走處,卻見前面有一道人擋路。
盧聖近前問訊道:“貧道見過菩薩!”
菩薩回禮道:“道友不必客氣,不知有何貴幹?”
盧聖道:“貧道有一弟子,乃是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西海龍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弟子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望菩薩搭救搭救。”
觀音聞言,即與韋馱上南天門裡。早有邱、張二天師見得菩薩來此,莊嚴肅穆,心中敬畏,緝首道:“弟子慚愧,拜見觀世音菩薩,願菩薩萬壽無疆,永享極樂!”
觀自在菩薩乃是聖人分身,即便是三清道尊見了,也得打個稽,叫聲‘道友’,縱使邱、張二天師在天庭位高權重,也敢有絲毫不敬。
觀世音菩薩笑道:“無量壽佛,兩位道友平身!”
邱、張二天師聞言,俱皆欣喜,連忙畢恭畢敬起身,望著渾身道韻天成的菩薩,又敬又畏,不敢有絲毫放肆之舉。
菩薩道:“我要見見玉帝,煩為轉奏。”
天師邱弘濟不敢怠慢,即入靈霄寶殿,啟知宣入。
菩薩進入,玉帝遂下殿迎接。
菩薩上前禮畢道:“貧僧領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見一孽龍懸吊,特來啟奏,饒他性命,賜與貧僧,教他與取經人做個腳力。”
玉帝聞言,眉目一挑,心中驚訝,一隻小小的白龍,如今卻是引來菩薩在此,心中念頭頻閃,只覺此事大有異常,說不定暗藏玄機,只是猜不透,不敢怠慢,即傳旨赦宥,差天將解放,送與菩薩,菩薩謝恩而出。
這小龍叩頭謝活命之恩,聽從菩薩使喚。菩薩把他送在深澗之中,只等取經人來,變做白馬,上西方立功。小龍領命潛身不題。
菩薩帶引韋馱尊天過了此山,又奔東土。行不多時,忽見金光萬道,瑞氣千條,韋馱道:“師父,那放光之處,乃是五行山了,此卻是那攪亂蟠桃會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今乃壓在此也。”
菩薩手持淨瓶,仰頭而望,見那五行上有一枚符籙毫光閃爍,瑞氣千條,鎮壓洞天乾坤,威懾妖魔鬼怪,讓其不敢靠近。
“善哉,善哉,等我上去看看!”
師徒徑下山來尋看,只見那石崖之下,有土地、山神、監押大聖的天將,都來拜接了菩薩,引至那大聖面前。看時,他原來壓於石匣之中,口能言,身不能動。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手中捻著一株楊柳枝,纖纖玉手,宛若羊脂白玉,瑩潤放過光,仙衣飄飄,渾身仙霞散逸,流光溢彩,遍體生香,威嚴無量,道:“你這猴子,你認得我麼?”
大聖睜開火眼金睛,點著頭兒高叫道:“我怎麼不認得你,你好的是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承看顧,承看顧,你從那裡來也?”
菩薩和準提乃是一體兩身,按理說猴子見了,該稱師才對。如今猴子不認得,菩薩也不說破,笑道:“我奉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從此經過,特留殘步看你。”
大聖恨道:“如來哄了我,把我壓在此山,五百餘年了,不能展掙。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救我老孫一救。”
菩薩眉心蓮花印記閃爍,毫光萬丈,燦若星辰,喝道:“你這廝罪業彌深,若不懺悔,如何能脫此大難呢。”
無量清淨道音宣講,如同甘霖遍撒,大聖渾然一震,感覺一股恢弘無量的慈悲禪意襲來,心中善念大,忍不住皈依三寶,供奉諸佛。
大聖悚然道:“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
那菩薩聞得此言,滿心歡喜,對大聖道:“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來,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如何?”
大聖聲聲道:“願去,願去!”
觀音菩薩又喜道:“即是如此,你便安心在此等候,我去也。”與韋馱離了五行山,一直東來,不一日就到了大唐國首府長安。
慧眼一觀,只見大唐國都長安上空龍氣瀰漫,色呈五彩,結成華蓋,太極雲圖旋轉,一隻巨大神龍俯臥其上,道德華章閃爍,散發著令人心悸的氣息。如淵似海,似乎都能聽到浩大道音在耳畔響起,祝福、讚歎著李耳聖人以及其庇護下的唐王朝。
菩薩心中有數,斂霧收雲,師徒們二人變作兩個疥癩遊僧,入長安城裡,早不覺天晚。行至大市街旁,見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徑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膽戰,知是菩薩,叩頭接入。
那土地又急跑報與城隍、社令,及滿長安各廟神祗,都知是菩薩,參見告道:“菩薩,恕眾神接遲之罪。”觀音菩薩有無量慈悲、無量智慧,自然不會動怒,溫言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訊息,我奉佛旨,特來此處尋訪取經人。借你廟宇,權住幾日,待訪著真僧即回。”
眾神這才稍安,各歸本處,讓土地到城隍廟裡暫住,他師徒們隱遁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