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聽了之後,不由的氣上心頭,只是看著準提,不再言語。
讓自己出手製服孫悟空,幫其煉製出不壞金身後再由佛門出面將孫悟空鎮壓,此舉無疑於是讓道門將氣運讓給佛門,如何能讓老子不氣。
見老子許久不吭氣,準提笑道:“道兄可是忘了我們曾經的協議,道兄可是答應過為我佛門出手三次的。此次剛好三次,如此之後,道兄與我佛門之間的因果當不再存在。”
老子聞言,沉思了許久之後,終於點頭道:“好,貧道就依道友所言。”
準提見老子點頭同意,喜道:“多謝道兄了,貧僧就不打擾道兄清修了,告辭了!”
說完,漫步踏入虛空,就消失不見了。
在準提出了八景宮太清天后,老子籌思半刻,取出一些材料,開始練其兵器。而一旁勤奮扇風的金、銀二位仙童卻是愁眉苦臉,香汗淋漓。嘴角鼓鼓的,似乎在嘟囔抱怨著什麼。不多時,一上寶沁金鈀出現在老子手中。有詩曰:
此是鍛鍊神冰鐵,磨琢成工光皎潔。老君自己動鈐錘,熒惑親身添炭屑。五方五帝用心機,六丁六甲費周折。造成九齒玉垂牙,鑄就雙環金墜葉。身妝六曜排五星,體按四時依八節。短長上下定乾坤,左右陰陽分日月。六爻神將按天條,八卦星辰依鬥列。名為上寶沁金鈀,進與玉皇鎮丹闕。
此時,童子延入元始天尊,對老子作禮:“見過大師兄!”老子把剛才準提來過之事告訴了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怒起,要去須彌山找準提理論一番,不成少不得要做過一場。
老子止住元始天尊,道:“師弟且住,吾只有一份計較,只需如此便可。”
元始天尊受教。太清聖人頭頂玲瓏寶塔射出一道璀璨玄黃光柱,元始天尊手中三寶玉如意一晃,三道赤色流光飛出,撲入命運長河裡一番攪亂,擾亂天機。老子和元始天尊聯手矇蔽天機,以牙還牙。
老子叫來玄都法師,吩咐了一番。玄都法師遵命,下凡收了一隻野豬為徒弟。這野豬修成金仙后,飛到天庭,勅封元帥號天蓬,欽賜釘鈀為御節。此是後話,以後再敘。
準提回到須彌山後,對接引佛祖言明瞭自己此行的一切。接引佛祖聽了之後,略有擔憂的道:“此次,我們可謂是徹底惡了三清,這此事情過後,他們肯定會不顧一切的打擊我們佛門的。那老子身為玄門大師兄,名義上的道門領袖,如何會忍下這口氣,我等不得不防啊!”
準提自信滿滿地道:“呵呵,只要我等小心,想必那老子要耍什麼花招,想必難以糊弄過你我。”
接引佛祖知道自己這師弟目光深遠,足智多謀,非自己能及,宣了一聲佛號,便不再言語了。
玉帝派太白金星去講和,悟空聽說後,十分高興,跟太白金星又一次來到天宮,玉帝馬上讓人在蟠桃園右側為孫悟空修了一座齊天大聖府,孫悟空到底是個猴子,只知道名聲好聽,也不問有沒有實權,整天和天神們以兄弟相稱,在府內吃喝玩樂,今天東遊遊,明天西轉轉,自由自在。
正是:威鎮寰宇號齊天,縱橫三界稱大聖。
那孫悟空在天庭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無事牽縈,自由自在。閒時節會友遊宮,交朋結義。見三清稱個“老”字,逢四帝道個“陛下”。與那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今日東遊,明日西蕩,雲去雲來,行蹤不定。
一日,玉帝早朝,班部中閃出都天糾察大靈官黑煞將軍,向玉帝啟奏道:“今有齊天大聖,無事閒遊,結交天上眾星宿,不論高低,俱稱朋友。恐後閒中生事,不若與他一件事管,庶免別生事端。”
玉帝聞言,即時宣詔。那孫悟空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詔老孫有何升賞?”
玉帝道:“朕見你身閒無事,與你件執事。你且權管那蟠桃園,早晚好生在意。”眾神一聽這話,頓時就是一陣好笑,讓一隻猴子去管桃園,虧那玉帝想得出來,這豈不是狼入羊窩、羊入虎口。
大聖歡喜謝恩,朝上唱喏而退,當下來到蟠桃園查勘。土地迎入,帶他看了一遭。果見:夭夭灼灼花盈樹,顆顆株株果壓枝。猴子偷桃,這是常識。這猴子見了蟠桃,就如同賭徒見了牌九,酒鬼見了佳釀,自然的嘴角流涎,強自忍耐住了,猴子問土地道:“此樹有多少株數?”
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中間一千二百株,層花甘實,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昇,長生不老。後面一千二百株,紫紋緗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
孫悟空聞言,歡喜無限,當日查明瞭株樹,點看了亭閣回府。自此後,三五日一次賞玩,只等桃熟。
過了一段時日,見那枝頭桃熟大半,他心道:“也是時候了!”便對土地與挑水鋤土的力士們道:“你等且出門外伺候,讓我在這亭上少憩片時。”
孫悟空等那眾仙退去,他拔一把毫毛,變作三五十小猴,個個身輕,俱跳上樹,專挑又大又紅的桃子來摘。少頃,將那九千年一熟的桃子摘了大半,只留下些半熟不熟的仍留在樹上掩人耳目;卻又去摘那六千年一熟的,如此數遭,只可憐那些幾千年一熟的仙桃,凡是熟了的,沒有脫得他手的,盡被摘了。
孫悟空在樹枝上自在受用,吃了個飽,過個三二日,又施法再去偷桃,盡他享用。
負責看園子的並不是只有孫悟空一個人,還有土地、鋤樹力士、運水力士、修桃力士、打掃力士、齊天府仙吏等等一大幫神仙,自然發現蟠桃無故失蹤,他們立即向玉帝彙報,只是玉帝既不過問,也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