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朝廷的這點兒賑濟糧撥到縣裡也是杯水車薪,咱們就是真按人頭平均分發下去,一樣落不著半句誇獎。”
“與其到時在衙門和流民之間左右為難,不如趁著這回申時行利用工部尚書和辛自修鬥得正厲害的時候,好好地自己撈上一筆。”
佟秉元壓低聲音問道,
“二弟是已經想好撈錢的方法了?”
佟秉清笑道,
“哪裡全是我想的?是我們長安縣的知縣老爺發愁升遷的事兒,年前看到鄉里流民逃荒的時候就開始發愁,一直嚷著教我給他支個招。”
“那時我哪兒有招啊,只好敷衍著說年後朝廷肯定有令旨,不想這回還真是‘瞌睡來了送枕頭’,我心裡這主意要同我們知縣老爺一說,篤定是一個‘兩全其美金鑲玉’。”
佟秉元奇道,
“我記得你們知縣老爺不是還挺古板的麼?聽說家教還挺嚴,甚麼時候也跟著二弟鑽研起這些旁門左道來了?”
佟秉清哈哈笑道,
“我們知縣老爺原是山西人,山西人哪兒有古板的?他家原是有一句名言,他剛來的時候我還聽他念叨過,說的是甚麼‘承家不在名位,而在不失其身;持身不在文譽,而在不愧於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且咱們長安縣的知縣老爺還是個大孝子,每逢祖父忌日,都要親手寫七篇祭文焚奠祖父,據說當年我們知縣老爺十九歲入闈應試的時候,一天之內就能完成七篇八股文,連收卷的考官都稱他為‘仙才’呢。”
“我們知縣老爺是萬曆十一年癸未科的進士,來咱們這兒任知縣,到今年滿打滿算也五年了,二十七歲的青年才俊,到現在還是個正七品知縣。”
“眼看著山西同鄉個個升官的升官、發財的發財,就是再古板的人,進了這名利場,心裡能不跟著著急嗎?”
佟秉元道,
“這事兒著急也沒用啊,地方官升遷,按例不是每三年一考麼?”
“而且外官的考察憑據,是由州縣每月一考察,上報於府;府再考察,每年一報,上報於布政使司;巡撫和按察使司通核官員事狀,每三年造冊具報吏部。”
“既然你們知縣老爺上次考察沒輪到他升遷,那就等明年再考唄!再說正七品有甚麼丟人的?”
“咱們大明五十多歲還在領著正七品俸祿的官老爺有的是,難道都不活了?再不濟,在長安縣多幹上幾年,等九年考滿,不一樣能升遷?”
佟秉清苦笑著搖頭道,
“九年考滿也是有考功標準的,我們長安縣的知縣老爺雖然又清廉又有才華,但按照現下的升遷標準來看,我們知縣老爺想要在下次考察中評一個‘上等’,卻斷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佟秉元奇道,
“這是為何?”
佟秉清回道,
“旁的不提,單說這縣裡預備倉的糧儲數額,就絕不可能達到朝廷規定的標準。”
佟秉元恍然大悟,
“二弟的意思是,咱們這回可以利用縣裡的預備倉,來從朝廷下撥的賑濟糧中撈上一筆錢?”
喜歡大明萬吏請大家收藏:()大明萬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