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她一直以來光明正大的進行商人的事業,卻覺得理所當然的原因。
“我沒有釣杆或者是網子,沒有辦法釣魚啊……”
鄒盼原本以為他的說法不是讓錢汝君放棄,就是拿來釣杆或者是網子讓他去釣魚。
畢竟就算帶著其他孩子,沒有工具也不行,沒有工具的話,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危險。
沒想到錢汝君卻皺起眉頭說道:“你忘記你在山裡面沒有工具,你會想辦法從看到的東西裡面找出可以用的東西來製造工具。在山裡面的時候,你似乎無所不能。難道來了金麥城讓你退步了。”
聽到錢汝君失望的口氣,鄒盼才心生警覺,他沒想到來到金麥城之後,他的想法竟然不知不覺的發生改變。
不是變得更進步,而是變得懶散了。這讓他警覺了起來。
錢汝君密切觀察鄒盼的改變。發覺她的提醒,讓鄒盼變得警覺起來,她就安心的點點頭。
大部分的人。到了安穩的環境,身心都會變得鬆懈起來,但是對自身有警惕感的人,到了安穩的環境,還是會希望自己能夠保持原本的樣子。
保持原本的樣子,就是保持他最好的一個狀態,除非他發現一個更好的狀態。
鄒盼出去就叫上其他幾個孩子,到河邊,用草編織網子,然後在河邊設計幾個陷阱。
人們時常在河邊捕魚,河裡的魚多少都經過幾次的危險,所以不管是大小魚群,都已經知道産生警覺,如果河邊有不正常的擾動,它們的遊動的時候就會避開這些擾動的地方。
不過,時間久了之後,它們還是會游回來。
因為他們發覺人類似乎不是長久在河岸捕魚,如果在河岸捕魚的話。就會使用船隻,這時候就會在河岸邊形成的一種陰影。
魚類的經驗正在慢慢的增加,不過它們的學習能力還是比較有限的,除非能夠代代相傳,但是對每一個魚的魚生來說是乎都非常的短暫。
似乎魚也沒有把自己的經驗傳達到下一代的本能。所謂的學習,基本上都是。父母怎麼樣做孩子就怎麼樣學。
但是大部分的魚,沒有帶著孩子學習成長的經驗。於是下一代的學習效果就特別的差。
至少對魚群來說擾動比較小的。捕魚陷阱,他們就不懂得如何躲避。
似乎注意到這些陷阱的魚比較少,而且大部分知道是陷阱的魚,已經被捕捉到岸上,沒有辦法把訊息傳達給其他活著的魚。
把網子做好之後,他們就到河裡面,把網子架設在之前設定的陷井旁。
架設了網子後,他們又迅速跑到岸上繼續做網子,陸陸續續坐了十幾個網子之後,他們才跑到第一個網子裡面去看是不是已經不釣到魚。
在之前他們根本沒有關心過網子裡有沒有捕到魚,似乎他們可以很有把握,他們選擇地方就能夠捕到非常多的魚。
事實上,他們不是不關心他們有沒有捕到魚,只是他們需要把握時間,他們知道,鄒盼需要表現給錢汝君看,而他們想要讓鄒盼有更好的表現,當然希望能捕到比較好的魚。
他們之前就曾經到河邊觀察過,河裡有很多陌生的魚。他們也問過周邊的人,裡頭的魚叫什麼名字,哪種魚比較好吃,習性怎麼樣。
生活在荒野裡的人,他們本能的知道魚的習性後,雖然沒有來捕魚,但是在心裡已經設計好捕魚的方案了。
而這些,鄒盼並不知道。他的課業太重,並且花了太多時間關心孩子們的課業,還有編織草蟲的狀況。
而鄒盼沒有下去捕魚,拿著自制樹枝釣竿,在旁邊的地上挖到美味的蟲子,就把蟲子做成誘餌,開始守候起來。
在他印象中,大魚都必須用釣的。
鄒盼想好好表現給錢汝君看,鄒盼製作了一個強硬的釣杆,並且在繩子上面也想辦法讓繩子可以支撐比較重的重量,畢竟釣杆和繩子就決定了它能夠釣多大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