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對這個時代的有錢人來說,這筆錢不算太多。他們負擔的起。
而且因為以前沒有書店,現在出的書,他們幾乎有多少就藏多少。就算不看,擺著也不錯。
甚至連工藝書,他們雖然不屑,但是都已經寫成文字,就值得一觀。
其實這些工藝書,除了少部分是錢汝君派人去找專業的人,從對方口述整理出的技藝書以外,大部分都是跟空間換來的技能書。
錢汝君特意以當時特有的兩三千字的尺寸來寫。
至於分析抄寫,也不需要親力親為了。告學堂島的學生,錢汝君什麼事情不能很快做好。
現在錢汝君書店的書籍,在學生有空的時候,就找本書來書寫,然後讓抄書匠去抄。
現在的總數量以經達到一萬本了。
當然,有些書抄的量不多,只有十本,有些書,卻因為暢銷,已經賣了幾千本。
錢汝君寄予厚望的書籍,農書。買的人根本不是農民,而是小地主、大地主。
他們看過以後,有些地方的耕作習慣就改變了。
這讓錢汝君想到綠色革命。
在綠色革命在進行的時候,各種農業改革,能增加産量,增加口感的,往往先改變的,都是富裕地方的專業農戶。
等這批地方的人,都賺到大錢了,其他人才開始學習。
而這時,這些富裕起來的農民,又進行了更花錢,但是也更容易富裕的生産方式。
不管如何改進,農業技術的改良最終的結果,不是均富,而是貧富差距的拉大。
錢汝君從農業書籍的銷售裡,就看出了這一點變化。但是他也莫可奈何。
只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推動貧農的進展,就是讓貧農來金麥城領耕地,並且免費幫助他們生産第一年的作物。
但是這一招,其實還是有毛病的。
因為錢汝君知道,能夠移動來到金麥城的農民,好像很可憐,但是他們還是農民中比較開放的人。
懂得求新求變。
而有些人,彷彿就一定會被時代所遺忘一樣。
幸好,遺傳是一種不靠譜的事。農民的孩子,不見得會跟他父母一樣的個性,或許到了某一代,就發生了突變,然後他們家就有了希望。
透過一代的力量,給予他們家族百代的希望。
只是錢汝君還是傷透腦筋,想要找方法改進。
但是這一點,讓一千多個學堂島學生都被擊垮了。
他們很感佩錢汝君的想法,但是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業。
這一次,錢汝君的主意打在大漢的特有産物,沒人管的野人。甚至是被補獵的野人。
錢汝君想利用廣播中地的方式,讓新農業傳播開來。
當然,好處對每個人都不一樣。錢汝君也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