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懂得字了之後,他們增加了學習的時間空間,然後得到了一定的知識基礎,然後開始了創造。
認識字,能更容易從別人的身上借到力量。
項禦河他發明的衣料的確美觀,而且又方便穿在身上,的確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
根據錢汝君自實驗的結果,在防水能力上面,在不斷倒水的情況之下,至少可以阻擋水一刻鐘的時間。
算起來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在項禦河的印象中下雨下個一刻鐘的情況是很難得的。
其實這跟項禦河沒有有到山上住過多雨地帶有關系。
山上的雨其實比平地更多,就算內地不常下雨,但是在靠近朝鮮半島的山區雨日是比較多的。
錢汝君曾經讀過的雨量表可以看得出來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在後代比較幹燥的時候,它的雨量都可以下到一千五百毫米以上。
而內地同緯度的流量,不過只有四百多而已。
項禦河是來自後世只有於這四百毫米多的內地,對於一千五百毫米,甚至更多的雨量幾乎沒有辦法想象。
而山上的雨量幾乎可以說是平地的兩倍。
時常下雨,可以說是一種正常的狀況。
在錢汝君曾經做過的研究裡面,這個時期是屬於溫度比較高的時期,降雨更為豐富。
可以預料到,他們遇到山上下雨的機會必定會很高。
不過一刻鐘的時間,雖然不能夠完全阻擋住雨,但是已經足夠讓人們去找到一個避雨的空間,至少錢汝君帶的學員身上不會少了大帳篷,大帳篷的防雨能力,比起這些隨身雨具要大多了。
要不然,匈奴人可不敢帶著大帳篷幕天席地的住下來。
也就是說在項禦河概念中,雨具其實是一個暫時使用的東西,而不是長久使用的東西。
在跟他使用雨具的時機很有關系。
在某些工作裡面,雨具需要的不是暫時性,而是耐久性。
一個耐久性的工具,如果發明,對於大漢工作的生態,會發生天翻地覆的影響。
至少對於需要在雨中農耕的農人來說,一個適當的雨具可以增加他們在農田裡耕作的時間,會讓他們有更多的防風險的能力。
看來生活經驗的缺乏,在學堂島的學生身上非常的明顯。
隨然他們可以透過大量的閱讀補足經驗的缺乏。
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想象力,並且能夠設身處地的思考。
然而,要求一個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甚至是超越一個人的生活經驗,簡直是太苛求了,尤其他們都還是是十一二歲的孩子們。
雖然一個個長得人高馬大,看起來都不像十一、二歲的孩子,還比較像是十五、六歲的孩子。但是日子在他們身上是不會變多的。
而且大部分時間他們都被關在學堂島上學習,沒有機會出去,更不能出去。
以後如果學生對某一個事物有興趣,就是最好的方法是放他去外面做實際的體驗,只是這樣一來,學堂島的經營成本又提高了很多。
而且錢汝君也只有達到全面洗腦的時候才敢做這樣的事情。
因為她投資了這麼多,一點都不想要她的學員叛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