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公主在他們城外出事,他們不旦視而不見,還不知不覺,那問題就大了。
所以出去,能做好禮貌,還能解決心下的擔憂。
然而,他們來的昨天見到學員和公主的地方,卻發現只看到一排排椅子和一個打掃幹淨,留下平整草地的舞臺。
公主和那一千多名讀書人卻不見蹤影,只留下一個整潔萬分的場地。
令人覺得新奇的是,地上種了一排他們沒有看過的小樹。
嚴格來說,這已經不是樹苗,而是小樹。這些小樹把會場與其他地方給開,給人這個場地是完整的感覺。
除了樹苗上面結的話,他們覺得莫名其妙,但是非常還看以外,他們發現地上撒了焦黑色的泥土。
“你覺得這是什麼?”驪城的城守問道。
他的職位,兼具武職和文職。
後世總覺得文人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但是在大漢以前,文人的標配是一把劍。
這把劍可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真的可以用的。
讀書人的修養其實是不簡單的,可不是後世你把書讀好,就能出人頭地了。
這是後講究禮樂射禦書術,也就是騎射的功夫,讀書人也要嫻熟。
因為這個時期的有錢人戰爭,就避不開射和禦。
雖然沒有西方的其實階級,但是這個時代的標準讀書人的修養,卻包含了騎士所有應有的涵養。
為什人民總認為儒家讀書人,還有貧寒學子,其實不算標準的讀書人,就是因為他們往往沒有辦法把“射”和“禦”兩樣功夫做好。
這個時代想要養馬不只是要買馬,還必須給馬準備足夠的草料,還有足夠的訓練,而騎射這種東西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夠做好的。
讀經典書籍,反而是最便宜的方法。
因為這個時期沒有版權概念,甚至作者本身,寫文也不是為了賺錢。
他反而很高興你去抄錄他的文章,只要不把作者名抹去,就可以了。
這跟西方發展出的版權概念,完全不一樣。
所以中國非常希望把他的學問傳播出去,甚至想用他的文化,把四周都吃下來。
入華夏,習華夏之美,這華夏之。
這是大華夏概念。
可惜,太多的文化傳播出去的時候,忘記交代對方,你要記得是跟誰學的。
導致於現在華夏人,看到什麼都說:“啊!這個我們也有,歷史還比你們悠久,你們是學我們的。”
“這是我們自己發展出來的文化。”
同時,很多國家,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我們跟華夏學了叉叉叉,再加以改進。
因為,受華夏文化影響,大華夏文化圈同時也是大抄襲圈,根本沒有版權概念。
等版權概念傳了進來,很多國家幹脆去申請了智慧産權。
等華夏想申請,卻申請不到,在大罵鄰國無恥,也沒有用了。
於是華夏人記取教訓,幹脆先把沒有申請智慧産權的小吃,都申請了。讓別人受到同樣的苦處。
甚至他們把很多外國牌子的中文譯名都申請了。
使那家公司,幹脆放棄中國開設分行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