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不在眼前,這些日子,衛毅也想了頗多,他戎馬半生了,已經將武將做到了極致,再朝下還有什麼追求?鎮國公之後就是封王了,難不成他真的要留在京城繼續賣命,博一個王爵回來嗎?
封王哪裡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按照陛下現在的想法,撤藩都來不及,又怎麼會再給自己找一個添堵的王出來。
所以他這官也是做到頂級了的。
然後呢?
衛箬衣積極找退路的事情,讓衛毅真的深受觸動,如今陛下已經開始拿謝家下手了,表面上看,似乎他是贏了謝家,可實際上呢。
唇亡齒寒,謝衛兩家本就一直坐在翹翹板的兩端,一方跌入谷底,毀滅殆盡,那另外一方也會從高處跌落,摔一個粉身碎骨。
即便現在陛下對衛家還算是十分的看重,衛燕的官賜著,衛箬衣的要求答應著兌現著,可君王的心思能保證一直都這樣嗎?
衛家身為武將,手裡握著京畿防務,又有大梁朝將近三分之一的兵馬在手,不管將來哪一位皇子上位成功,衛家都是他的一塊心病。
沒有了謝家牽制,衛家是在那個位置上的人第一個要著手除去的。
以前衛毅只覺得自己在外面打仗,保衛疆土,替大梁和衛家立下赫赫戰功,憑著這些,再加上謝家的平衡,衛家會一直處在不敗之地,可是這世上沒有什麼是絕對的。
謝家人有多風光,出了皇後,有皇子扶持著,文官之首,陛下眼前的紅人,現在呢?所以他們這些人的命,說到底,還是掌控在這個看起來病泱泱坐在那邊不能挪動的人手裡。
他高興了,大家跟著他吃肉,他不高興了,想要遏制誰,簡直是太容易了。
衛毅從陛下寢宮出來,一路上並沒有因為箬衣和衛燕得了陛下的賞賜而感覺到喜悅,反而更是心事重重的。
衛箬衣曾經說過一句話,讓衛毅記憶猶新。
那就是即便是將來衛家要離開京城,也要走的體體面面的,帶著尊嚴的離開。
衛毅覺得這句話乍一聽並沒什麼特別,但是細細的捉摸下來,倒是蘊含了全部為官之道。
沒有哪一個世家是能保證一輩子的富貴榮華。
衛家也不例外。
當初衛家的先祖執意退守東部,便是深知伴君如伴虎這一句話,不在京城趟渾水,只求一隅偏安。至於衛家手裡的軍隊,那完全都是開國皇帝的信任所致,並非衛家先祖期望。
衛家的祖訓雖然有忠君愛國的話,但是也有明哲保身的話。
這兩者現在想想並不沖突。
就是因為這一隻軍隊的存在,歷經幾代皇帝的更疊,衛家還是被陛下召入了京城。
如今衛家手裡那支軍隊的兵符早就交還給了皇室,所以衛家現在在京城即便再怎麼為高權重,實際上手裡的可以仰仗的根本已經是被蕭氏皇族給收走了。
一旦衛家出事,沒有可讓人忌憚的東西,那邊是覆滅之災。
當初他爺爺被帶來京城的時候,衛家人已經在東邊的海島上囤積糧食和錢財了,為的就是怕有朝一日,在京城的衛氏牽連到整個衛家,到那時候,衛家還有路可退,舍棄了他們這一支,衛家其他的人可以在海島上休養生息,不至於全族覆滅。
當初他將孫管事這些從戰場上退下來的老兵聚集在一起,不光是因為這些人一直跟隨著他,也是想給衛箬衣一個保障,讓她將來沒人敢欺。
如今想想,衛箬衣的話竟是非常的有道理。
原本他覺得衛箬衣說的事情是十分長遠的,但是現在看看謝家,衛毅又覺得這種事情真是說不準,說來就來。
堂堂一國的皇後,陛下說禁足就禁足了,謝家尚且如此,衛家又能比謝家好去哪裡?
不錯,他手裡的確是有兵,若是真的惹急了,說反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反了之後呢?各地藩王手裡也有兵,蕭氏皇朝並沒到了如同危卵,一觸即潰的地步,很多人還是忠於蕭氏的,他若真的反了,這條路能走多遠,尚未可知,但是一旦失敗,帶給衛家的是什麼?
所以衛毅原本是要將蕭子雅的事情調查清楚之後再奏請陛下的,現在他反而按兵不動了。
他派了人去了東勝州,協助衛箬衣的人。
因為他覺得,將來不管是誰當了皇帝,留給衛家的也只有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離開京城。
儲君之位的爭奪,他只準備看著,並不準插手,因為對於衛家來說,以不變應萬變才是萬全之策。
陛下的態度不明,三皇子四皇子之間已經是一團亂麻,現在陛下又自行加入了一個十二皇子,更是叫局面混亂不堪,誰能笑到最後都是難說的事情。
他雖然是十二皇子的師傅,但是他一直將分寸控制的很好,每天過來教授一下馬上走人,不合十二皇子身邊的人過多接觸,與十二皇子更是不親近,免得受人話柄。
衛毅轉去了皇宮的射箭場,按照道理這個時候,十二皇子快要下了旁的功課過去找他了。
但是在進射箭場之前,他被一隊宮女攔阻了下來。
“國公爺,我家娘娘來看看皇子殿下的功課,請國公爺移步說話。”打頭的宮女給衛毅行了一禮,恭敬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