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是購買晚上的菜,他們沒有多買,剛剛夠一餐就行。
“食物是越新鮮越好,新鮮的食物裡面儲存有一種“生”氣,做出來的菜格外好吃,而且對人體有益,人體就是需要吸收這種“生”氣,以保持自已的生機活力。”
沈丹青趁機向小丫頭灌輸自已的“生”之理念。他這個理念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完全是他平時在生活中細心觀察的結果。這種“生”氣的直觀體現在肉食類最明顯。他是農村的,小時候過年,家裡都要宰年豬。請屠夫殺豬,需要請他吃飯。屠夫一般是趁熱割一條梅條肉和一小扇豬肝讓主家滄著吃,就放點幹辣椒、大蒜苗和鹽,沒放別的東西,油的話是放一點點豬板油。這樣煮出來的菜,那個鮮啊!是城裡人根本沒嘗過的。事後,晚上再這樣煮就差一點點味道了。
其他東西也是同樣的道理,農村有一句俗話,叫吃叫、魚吃跳。意思是下鍋之前,雞和魚都要是活的,才最好吃。只要在冰箱裡放一陣時間,就會差一個味。
“知道啦!婆婆媽媽的,我要選菜,你幹擾我啦!”小丫頭翹著嘴巴說道。其實她也是口是心非,老公的話,她是一定會聽的。她這樣說,只不過是女人的另類撒嬌方式。
沈丹青是大叔級的靈魂,當然知道老婆的心態,但他不會點明,而是順著說:“那你選吧!我就當個任勞任怨的搬運工。”
紙上說來很長,其實沒有花多久的時間,就買點菜,要花多少時間?買好菜回家,就是沈丹青的工作了。他先是非常熟練的將菜洗好,然後開始切菜備用。菜式是小丫頭早就選好的:一個水煮魚、一個糖醋排骨、一個清炒橄欖菜、一份牛排。最後一份牛排是西餐,是沈丹青到廣東後才研究出來的菜式。西餐的優點也有很多,口味很獨特,就是做工太煩瑣太講究。一般沒有耐心的人或者趕時間都不會做西餐。沈丹青他是專職家庭廚師,因此有耐心也有興趣研究各種美食,其中就包括西餐。就像煎牛排,別看它好像很簡單,其實他對做工和配料非常講究,普通的家庭廚房還配不齊配料和加工工具。
已經是熟練度十級的業餘廚師,沈丹青將幾個菜煮好,也沒花到半個小時。這時,沈爸沈媽也準時回來了,沈家的晚餐非常準時,一般是6:30,這是沈丹青下班之後煮飯需要花的時間,因此他們才能掐準時間回家。
牛排的話,剛開始沈爸沈媽不習慣用刀叉,是有抵觸的。但是他們只吃現成的,也不好多發表反對意見。時間久了,他們也喜歡這種異域風格了。甚至能接受七成熟的牛排,也不得不說是環境改造人的一個最真實的案例。
“青伢機,你們公司明年要搬去湖蘭啦!”沈爸平時喜歡談論時事,因此聽到了訊息。趁著飯後喝茶的時機,他就問兒子了。
“不是全部搬遷,只是科研院所搬遷。”沈丹青糾正老爸的錯誤資訊。
“在這裡好好的,幹嘛要搬遷啊!湖蘭的交通太差,哪能跟這裡比。”沈爸不知道沈丹青長遠的規劃,他很不理解,因此發表了自已的見解。
“交通條件差是暫時的,以後會改變的,我必須為長遠考慮。就像下棋一樣,一個高明的棋手,必須能多看幾步棋。”沈丹青沒有說明原因,只是舉了一個下棋的例子。
“是要規避風險嗎?”沈爸仔細地思考了一下,也給他想到了一條理由。
“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我們將來要創辦的一部分公司,雖然只是生産民用産品,但到了關鍵時期,就能馬上轉為國防工業企業。在戰時就是敵方重點打擊目標,因此不適宜建立在沿海地區。”沈丹青將主要原因,耐心地給父親解釋道。
“哦!我明白了。”沈爸恍然大悟的點頭答道。
日常家居生活就是這麼的平淡,有如潺潺流水,默默無聲的影響著家庭的每一位成員。時間一轉眼就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張貼春聯,放著喜慶的音樂。歡歡喜喜過大年。出於環保方面的考慮,今年沈丹青禁止小區燃放花炮鞭炮,於是家家都用放喜慶的音樂代替。
在過年之前,沈丹青沒忘了去慰問離子注入機的研製團隊。上午九點整,他就打電話給劉秘書家。
“喂,是誰啊!”電話接通了,卻是一個女人接的電話,可能是劉秘書的老婆。
“我是沈丹青,讓劉秘書接電話。”沈丹青用吩咐的語氣對她說道。
劉秘書的老婆不認識沈丹青,一般平常與人交談都是以“老闆”稱呼,沒有人缺心眼的直呼名字。雖然不認識,但是找她老公的,就肯定有事,因此她還是去叫她老公了。
劉秘書是文科出身,因此沒事的時候非常喜歡練練字,此時他正在書房練字。他老婆推開門對他喊了一嗓子:“老劉,有電話,一個叫沈丹青的人找你。”
劉秘書一聽,立馬丟下筆,急急忙忙地跑去客廳接電話了。他拿起擱置在一邊的話筒就快速的問候了一句:“老闆,我是劉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