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用銅製彈頭呢?又會出現成本較高的問題。
到了最後,沈墨還是決定使用黃銅被甲的鉛芯彈。
沈墨考慮到他們要對付的是騎兵,步槍還要兼顧『射』擊馬匹的能力,所以彈頭必須夠重夠粗。
而且他們現在在超長槍管上鑽孔的技術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所以步槍的口徑不能太小。一米長的鑽頭剛『性』不足,只能加粗。
就因為這樣,沈墨依然還是把槍彈設計成了11毫米口徑。
等到設計完成之後,沈墨第一件事就是讓工廠製作衝壓模具,用現成的黃銅板材衝壓出彈殼的殼體和彈頭外殼。
在黃銅的彈頭外殼中加入鉛芯,用衝壓機再次衝壓一次之後,彈殼底部的黃銅邊就內捲成半包圍狀態,只『露』出了一點點鉛芯。
粗大的黃銅彈殼裡放入了顆粒火『藥』之後,安裝上尖銳的步槍彈頭。沈墨在使用樣槍試『射』之後,得到的實驗結果讓他很滿意。
在300米的距離上,這種子彈的彈頭在膛線的旋轉下,彈道依然穩定,貫穿力和殺傷力也頗為可觀。
沈墨還特意找來了幾名不會武功計程車兵,讓他們進行了步槍試『射』,發現這種威力的槍彈,它的後坐力也是平常人可以承受的。
於是沈墨立刻就將這種步槍彈生產定型,開始在工廠裡大批次的製造模具,大批次的生產彈頭和彈殼。
像是這樣的武器,正是沈墨心裡想要的。因為這樣的步槍即便被敵人拿走之後,他們也無法仿製。
因為這顆小小子彈的上面,最關鍵的技術就是觸發型底火,那上邊的雷汞就是再給帝國的工匠500年時間,他們也仿製不出來。
有了子彈,在這之後就是槍的問題了。
現在沈墨他們面臨的形勢是,無論他如何改進鑽頭的製造工藝,槍管鑽孔時的極限長度就只有一米,這還是在11毫米槍膛內徑之下完成的。
不過現在沈墨只能是因陋就簡,有什麼技術就用什麼技術,所以步槍的『性』能他也是隻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儘量做到最好。
鍛鋼的實心槍管坯料,在經過了退火之後,在鑽床上鑽出槍膛和外圓。用鏜床修正內壁之後,在車床上拉割出了六條右旋螺旋膛線。
在這之後,再經過了複雜的熱處理工藝之後,一根合格的槍管這才得以製造成功。
在這隻新型的槍管透過了強裝『藥』試『射』試驗之後,沈墨終於將槍管的鋼材冶煉、製造工藝和尺寸定型。之後,就是這支步槍的發『射』機構。沈墨在反覆考慮後,因為加工技術不成熟的原因,還是捨棄了彈倉式步槍的推拉槍機設計。而是採用了類似短噴子的那種鉸鏈式連線的雙管兩套發『射』機構的設計思路。
喜歡南宋第一臥底請大家收藏:()南宋第一臥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