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同上美廠曾經是宮崎駿心目中的聖地一樣,除了華夏的動畫曾經有過令世界驚歎的輝煌之外,過去幾十年,華夏的音樂也曾經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
當然,這裡並不全是指“一箇中島美雪養活了半個樂壇”的港臺音樂——事實上,大陸過去幾十年間,尤其是6080年代的電視劇配樂及主題曲,絕對達到了後世拍馬都趕不上的水平。
別的不說,光西遊、紅樓、三國三部電視劇裡面的主題曲和插曲,便是一個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逾越的存在,以至於當初那個號稱“代表了亞洲最高音樂水平”的島國引進這些電視劇的時候,無數音樂人直接震到心神失守。
這些電視劇裡面,《三國》裡面的音樂固然是幾乎都是原創,但是《紅樓》和《西遊》裡面,大部分的場景配樂是借鑑“道樂”創作而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西遊裡面天宮宴請畫面裡用的那首《天府樂》,如果你曾經聽過青羊宮樂團演奏的那首《長生酒》,就會發現,兩首曲子之間的內在神韻,有種驚人的相似。
如果大家對那些配樂已經忘記的七七八八的話,那不妨再舉個例子——經常出現在港臺電影、尤其是出現在古裝電影裡的那首頗有些喜慶的金曲《孤燈伴佳人》,幾乎就是拿道樂《宮廷樂》小改而來的。
可以說,後世大火特火的各種流行音樂和網路歌曲,之所以被那些四十歲以上的人嗤之以鼻,裡面固然有著審美偏好的差異,但追根究底,不過是那些人的少年時代聽過太多瑰寶級別的音樂了——雖然由於文化以及人生經歷的侷限性,大部分普通民眾初聽這些音樂之時,並沒有覺得這些音樂有多牛叉,但等到閱歷見漲,各方面素養被動地提升上來後,這才逐漸琢磨出這些音樂的好來。
嗯……
說句可能得罪人的話,其實即便不考慮創作靈感和技術的原因,僅僅只是從立意上來講,音樂真的分三六九等的——那些整天情情愛愛、分手心碎的流行歌曲,不管它在當下再火,跟立意宏大的那些音樂比起來,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如果你不信,大可以在人生閱歷累積到了一定程度後,把年少時曾經喜歡的不得了的那些流行音樂去跟諸如《出埃及記》、《故宮的記憶》、《遙遠的旅途》、《象王行》、《九州同》、《秦王破陣曲柳青瑤版)》等音樂拿來對比,就會有一個極為清晰的感官。
而很不巧,以上拿來做對比的那些音樂,除了《出埃及記》以外,其餘的全都都跟華夏的宮廷樂有著直接的血脈關係——如果你聽華夏的宮廷樂比較多,同時又對華夏近代史比較瞭解的話,自然就知道為什麼一度以“自哀”為主調的島國,能夠創作出那麼多氣勢磅礴的華夏風音樂。
事實上,華夏自古以來便崇尚禮樂,因此宮廷樂只是一個統稱而已,根據用途和使用場景的不同,宮廷樂其實分為許多個分支——但是流傳到當今的宮廷樂,主要還是“雅樂”和“燕樂”這兩種型別。
“雅樂”很好理解,主要就是祭天祭祖場合用的,因此在那一套堪稱繁文縟節的禮樂規則下,你別想著它有多好聽。
而“燕樂”其實是現代的叫法,是某些所謂的專家為了跟島國區分而改過來的名字,真正的叫法應該是“宴樂”——顧名思義,就是宴會上演奏的音樂,因此大部分以歡快和雍容為主,也是數千年來,普通民眾最樂意儲存和流傳的樂曲。
雖然使用場景稍微“俗”了些,但畢竟冠以了“宮廷”二字,因此其曲調的優美悅耳程度以及內涵的音樂造詣,也遠遠不是一般的音樂可以比擬。
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道樂與宮廷樂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道家除了是化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外,還有一個隱藏身份——音樂家。
要知道,瞎子阿炳父親就是某所道觀的主持,並且頗為擅長操弄音樂,正是因為有著這層家庭淵源,阿炳才能創作出作出《二泉映月》,要不然,你真的以為創作一首名曲有那麼容易?
而作為西南首屈一指的道觀,青羊宮裡面自然有許多古代傳承下來的宮廷樂譜,而且是以燕樂居多——事實上,青羊宮那支由自己的道士組成的道樂團除了一度在慶典上演奏外,在上級要求下,從八九十年代就開始在進行交流演出了,一直到零五年左右的時候才停止,因此雖然普通人對這支道樂團頗為陌生,但在官方小圈子裡,它可是聲名赫赫。
……………………
聽完萬清漪大致地介紹了一下宮廷樂和道樂團的知識後,楊鑄恍然大悟,怪不得林可染他們寧願這麼折騰,也非要跑到青羊宮來乖乖等著啊,鬧半天裡面是有這麼一層干係——別以為林可染勉強算是一號人物就很了不起了,與“只渡有元人”的佛門不同,道家骨子裡講究的其實是天真率性,因此如果不爽了,說不鳥你就不鳥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那兩名up主則是驚見天人一樣地死死盯著容貌和氣質把自己碾壓到塵裡的萬清漪——他們萬萬沒想到,眼前這位長得比那位大明星還精緻的氣質美人,竟然也有不俗的音樂知識儲備。
萬清漪並未在意兩位up主的反應,只是輕笑了一下:“可染,據我所知,那首《宮廷樂e)》曲調跟孤燈伴佳人驚人地相似,雖然聽起來的確非常好聽,更是那首影視金曲的【母本】,但以現在觀眾的音樂認知和審美,難說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你第一次跟其餘up主聯動就選用這首曲子,真的合適麼?”
林可染現在的情況略微有些奇妙,她那一系列的高質量影片在海外極受追捧,隱隱有“華夏文化傳播大使”的苗頭;但在國內,卻有許多觀眾並不怎麼買賬。
說她奇裝異服博人眼球的有之;
說她打著文化的旗號明目張膽地做廣告的有之;
說她不務正業,如果國企的高管都像她這樣,華夏的企業將沒有未來的有之;
還有人攻擊她影片裡的配樂堆砌辭藻、譁眾取寵,會把觀眾的音樂審美帶偏。
總之,“牆內開花牆外香”這句話在林可染身上表現的頗為淋漓盡致——雖然林可染那頗為不俗的顏值和與眾不同的清冷氣質為她吸引了不少顏粉,使得她在國內的粉絲數量積累到了四百萬上下的樣子,但整體來說,卻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而萬清漪的提醒顯然很有必要;華夏民眾的音樂審美和辨識能力一直要到2015年以後才算是普遍小有提升,以當下的情況,她完全可以想得到,這首宮廷樂一出,網上絕對會鋪天蓋地地出現諸如“抄襲”、“陳舊”、“靡靡之音”等一系列聲音。
嗯……
有著數百年曆史的母本被反過來指責抄襲,估計也就是此時的華夏能幹出來的事情——未經證實的江湖小道訊息,青羊宮道樂團之所以在後來基本上不在公共場合演出了,就是因為某些毫無音樂常識的人曾經指責他們抄襲。
林可染自然聽得懂自家閨蜜這話是什麼意思,當下略有些無奈地說道:“主策團隊目前的重心還是放在海外,再加上斑鳩網在這一塊的重心就是向外推廣華夏文化,因此國內的網民愛怎麼吵就怎麼吵唄,反正我已經習慣了。”
說完,頗有些不滿地望了望楊鑄:“要不是某人不給力,從第三期開始起就沒再給原創配樂了,主創團隊也不至於從宴樂下手,求到青羊宮道樂團這邊來——不過也難怪,又要具有濃重的華夏特色,又要聽得入耳,還要保持每個月一首的創作速度,這的確有些強人所難了。”
楊鑄有些尷尬的摸了摸鼻子,其實林可染第一期所用的那首盜用而來的《辭·九門回憶》還是非常成功的,這種融合了戲腔的曲調,雖然也有一些爭議,但總體來說,即便是在國內也獲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可和鼓勵;
第二期用的那首《棠梨煎雪》,雖然整體曲調頗為平緩,但配以歌詞唱來,有種說不出來的少女純真,多聽幾遍後很容易讓人沉醉在那種兩小無猜的淡淡遺憾裡,因此其在國內的評價反而比《辭.九門回憶》更高一些。
正當觀眾們期待林可染的影片裡能出現更多的原創優質音樂的時候,結果……
沒了!
沒法子,某位打著“六千來世”名號的“創作者”那段時間委實有些忙,壓根底就沒時間把自己五音不全的哼哼聲錄製成音訊,然後交由斑鳩網的御用工作室去復原和創作,因此林可染後來的影片自然也就沒有新的原創配樂支援——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楊鑄絕對是林可染眼下面臨著一眾非議的元兇之一,要不是因為國內觀眾的前後心理落差太大,以林大小姐的顏值和氣質,萬萬不至於遭遇那麼多網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