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夏春節的鄰近,漂亮國的資本市場上忽然連續砸下好幾個重磅訊息;
先是已經逐漸融入歐美人生活,越來越成為年輕人時尚出行方式的共享單車專案,忽然高調宣佈,今年上半年要在歐洲13國增加3500萬輛單車的投放,一旦順利投放完畢,共享單車的總抱有量就能達到6000萬輛的超級規模,活躍使用者人群保守估計也會突破4億人;共享單車當初喊出來的“成為人類第二大城市出行道具”的口號,也不再僅僅只是個口號而已。
只不過,正當投資者這個利好的訊息歡欣鼓舞,期待這個最閃耀的共享專案趕緊進行ef輪融資,無數股民翹首以待這個專案能趕緊上市之際,許多人忽略了後面的資訊——這3500萬輛共享單車的基礎整車,將全部從華夏包乾採購,等到岸交付後,再根據地區差異,安裝上歐美各大銀行所指定的it裝置。
乍眼一看,這沒什麼好奇怪的,畢竟這兩年隨著中歐美貿易量的急劇擴大和鑄投國貿在中間把控部分商品的質量,華夏一些領域的商品已經初步有了物美價廉的名聲,向他們下訂單再正常不過了;
但是這對德克薩斯州的某個財閥來說,卻絕對不算一個好訊息;
原因嘛……就出在“包乾採購”這四個字上面。
要知道,以前的共享單車雖然也是交由華夏企業來生產,但其性質更多的是“代工組裝”——除了要由鑄投國貿制定整車標準之外,腳踏車裡面的輪中軸和許多變速元件都必須採用德克薩斯某幾家企業產的配件。
但是現在變成了包乾採購,就意味著雖然那些基礎整車的技術標準雖然還是那個標準,但那些華夏企業卻並非一定要採用德克薩斯的那幾家企業的核心零配件——要知道,華夏本就是腳踏車大國,這方面的技術可一點也不差。
由指定零配件供應商到包乾採購……這裡面的貓膩不言而喻。
一旦德克薩斯州的那幾家企業在某人的作祟下,丟掉了這一大筆“外擴單”,甚至最終被踢出了共享單車的供應商名單,那麼股票價格狠狠綠上一波是必然的事情。
………………
如果說鑄投國貿放出來的第一個訊息並不能讓德克薩斯州的那位大佬如何在意的話,那麼第二條訊息卻絕對能讓他一顆心提起來——其實不只是他,芝加哥的那位大佬的神經同樣被崩了起來。
鑄投私募聲稱,將考慮在未來的三年內,融資103億美元,加快“共享汽車出行”計劃的實施——你可以把這個專案理解為技術原始版的uber。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固然會翹首以盼奔走相告,鑄投私募的“合作伙伴們”也同樣會欣喜異常——雖然這次的加速計劃跟當初的約定有明顯的出入,但鑄投私募說的很清楚,這些錢主要是要用在歐洲、日韓、南美的市場開拓與模式嘗試,而非是漂亮國本土;因此這個動作從原則上來講不但沒有違規,反而是很有些“一心為公”的典範。
但問題是……
鑄投私募在後面的備註裡同樣說的很清楚,為了更好地實現本土化運作,他們將會認真考慮與新市場的本土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從而最大程度地消弭共享汽車出行計劃可能存在的阻礙。
這句話從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毛病,畢竟作為人類最大的剛性需求之一,這種涉及到“出行”的超大型專案,如果不跟當地企業合作,並分點好處出去,是很難真正在那些國家順利推行的——為了專案的總盤而做出適當讓步,這在哪裡都說得通。
再說了,漂亮國現在走的是“金融i國”路線,作為當下唯一能向全世界割韭菜的超級帝國,就算是專案過程中分出去一些好處,等專案起來了,這些錢最終不還得回流到漂亮國股市上來,揣進他們兜裡麼?
然而大佬們很清楚,這事沒那麼簡單!
要知道,自從歐盟建立的那一天起,漂亮國跟歐盟之間的幣緣zhan爭就開始打響了,而隨著華夏加入to,有了這個巨型的複合式承載市場,形勢已經開始進入一個白熱化階段——到了現在,歐元在國際計價結算的各環節中,支付份額甚至已經超過了30,絕對算得上美元的頭號大敵。
而眼下的這個“共享汽車出行計劃”,絕對不是靠著一套資訊系統搭建一個網路出行平臺就完事了;本質上是“以租代售”的它,一旦真正推廣開來,不但涉及到千萬量級的汽車生產銷售大單,還能大幅改善各國失業率、本地經濟流動性、配套產業、資訊產業等方面的現狀——很顯然,只要沒有什麼過份的附加條件,歐盟絕對會無比熱情地歡迎這個專案在他們那落地。
而既然是開闢第二戰場,那麼很自然的,共享汽車出行計劃那必須是優先選擇從歐洲銀行那貸款,優先採購歐洲的汽車品牌啊;而且人家也沒說那103億美元非要從漂亮國的二級市場裡來融,一旦歐洲的那些大銀行跟鑄投私募達成了合作,採購歐洲的汽車品牌就更加沒有任何阻力了——有著這種超巨型蛋糕在手,鑄投私募要是不懂得去捆綁形成另一個利益聯盟,那麼他們的高層完全可以全部拖出去槍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可以說,一旦共享出行計劃在歐洲地區站穩了腳跟,鑄投私募就立馬能夠反客為主,漂亮國的一眾合作伙伴指不定還要反過來求著他們不要過河拆橋——要知道,歐盟的經濟體量並不比漂亮國小,消費群體質量甚至還更高一些,一旦鑄投私募的第二個戰略重心市場形成,它甚至可以完全橫跳過去,將漂亮國棄之如履。
什麼?
你說既然漂亮國的這些合作伙伴們察覺到了不對,完全可以現在就威脅鑄投私募,聯合起來一起施壓啊;實在不行,籤一份備忘錄也是可以的嘛。
嗯……
這一招或許在半年前有用,但放在現在卻並不好使了;
原因很簡單……共享汽車出行專案的氣候已經小成,“勢”已經在鑄投私募這邊了。
要知道,任何一個創新性的業態模式,最大的風險在於市場的接受度,最大價值在於市場的先入優勢——很顯然,經過近一年的試運營和燒錢,共享汽車出行計劃已經在漂亮國被證實是一個前景光明的專案,不少人也已經記住了這個名字。
而無數的商業案例告訴我們,就算是一個新賽道被證明是能被跑通的,但並不是任何人都有這個能耐去下場當選手——沒有足夠的經驗,你下場只有死路一條;而且越是大型的專案,對於選手的要求就越苛刻。
很顯然,論及共享汽車出行,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像鑄投私募這樣操盤經驗豐富,也沒有人敢跳出來拍胸脯保證自己能和他們做的一樣好——事實上,由於鑄投私募控制的一眾創業小組一直把各項運營資料視為機密,決策過程也一直不透明,因此其餘的企業對其每一項運營決策研究的都很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