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坐,殺頭,逃兵要被懲罰全家,叛將要被誅滅家族。
若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軍法都已經不能說是不近人情了,而是赤『裸』『裸』的血腥野蠻。
但對於現在的領兵者而言,嚴刑峻法卻是他們約束帳下士卒最好的手段,乃至於有了“何以讓士卒不畏死?對曰:使卒畏法勝於畏死,則卒不畏死也!”的說法。
當然,這樣的行為其實也是最低效的。
因為士卒到底不是工具,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思想。
你壓迫他們,就像是壓迫彈簧,你用的力量越大,壓迫不住時的反彈也就會越大。而真要等到士卒因為你的壓迫都不再畏懼死亡時,那作為施壓者的你,末日還會遠嗎?
所以後來孫武等兵家才會說出“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的話來。
不過雖是這樣說,但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即便是像孫武這樣千古留名的軍事家,對於士卒也就僅僅只是侷限於刑法的約束和恩義的結交上。
骨子裡還是將士卒當成了用來實現抱負的工具,而非一個能與之平等交流和溝通的“人”。
其中的差別,看一看後世新華夏便就知道了。
新華夏建國時,為了支援高麗,抗擊大美利堅,保衛襁褓中的國家。烈士被烈火焚身卻依舊緊要牙關,不動聲『色』。
將士們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之中伏擊敵人,躺在雪窩中,因缺少取暖物資,幾乎成班成排的凍死在白雪之下卻依舊不離開崗位半步。
他們這樣做,難道是因為懼怕國家的刑法嗎?難道是因為感念將軍的恩情嗎?
顯然都不是!
而是因為他們有著更加偉大的信念,這種信念甚至超越了生死!所以為了實現這種信念,他們可以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說的便也就是這樣的行為了。
是以在趙旭看來,這樣的人如果存在於這個時代,那麼有一千人便就足以稱雄一方;有一萬人就足以橫行天下;有十萬人就足以所向無敵!
所謂“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便也就是這個道理了。
不過自身能力有限,趙旭縱然有心,但捫心自問,在這個家天下的時代,趙旭也訓練不出那些為了心中正義而自願殉道的勇士。
但若是從士卒的心理入手,關心士卒的生活點滴,進而訓練出一批樂於為他效死的勇士,趙旭倒也有一些把握。
所以當他想到這裡,一雙眼睛隨即也就不由放在了趙晆的身上,對他問道:“在這方面你主意多,你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士卒變得歡樂起來嗎?”
“……,恩?”
喜歡三國梟請大家收藏:()三國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