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橐緊跟發問:“銅鐘圓且內空,為何卻沉而不浮?”
這一連串的問題,終於令孔子臉脹得通紅,一時答不上來。
項橐內心暗笑,道:“再問夫子,樹葉春綠而秋黃,松柏皆為樹,卻為何能夠四季長綠?”
孔子想了想,勉強答道:“松柏之葉之所以常綠,是因為其樹心結實。”
項橐步步緊逼,問道:“竹子空心,為何也四季常綠?”
孔子再次語塞!
見項橐還要繼續發問的樣子,孔子忙拱手施禮道:“老師在上,受丘一拜!”
仲由以及項父等人都愣了,仲由急道:“夫子,剛才乃戲言而已,怎麼可當真?”
孔子嚴肅道:“君子之約,童叟無欺。小項先生才高八斗,丘心悅誠服。三人行,必有吾師也。今丘幸得小項先生為師,實乃平生所幸。”
這便是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故事。
我們感興趣的是,這位小項橐到底何許人也?
項橐,春秋時期莒國人,傳說中孔子的其中一位老師。
我們前面介紹過,聖人孔子當然有他的老師,如他的母親顏徵在應該是他人生的第一位老師。
然後就是周王室的老子和萇弘這兩位大賢,以及郯國國君郯子。
加上今天碰到的項橐,孔子到現在已經有了五位老師了。
需要注意的是,項橐,年僅七歲!
雖然,在我們的故事中,項橐是與孔子一個君子約定,在互相提問中戰勝了孔子而成為孔子之師,用現在人的眼光看來,這可以說是一個玩笑而已。
但在孔子看來,做人必須講信義,自己是這樣教學生的,自己當然以作出表率。
為師者,當然得為人師表。講信義,不是隻對貴族人士而言,也並非只對成人而言,哪怕對於平民奴隸,對於少年孩童,作為君子,必須講信義。
所以,孔子後來對弟子曰過很多話,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言而有信,童叟無欺”等等,都首先做到了身體力行。
這,就是孔子的風格!
那項橐呢?
據說,項橐是其中一個版本的中國古代十大神童之一。
之所以說其中一個版本,是因為對所謂中國古代十大神童的排名,並沒有什麼權威的說法。
還是那句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每個版本所說過的那些神童,都有其精彩故事,也有其歷史文化涵義。
項橐考孔子,並讓孔子心悅誠服拜其為師。後世的我們看來,這只是一個趣事。但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這是一件大事。
畢竟,孔子後來太出名了,門下弟子三千,單是將這幫人拉出來溜溜,也是一個影響力極強的勢力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項橐就出了大名。
只是,項橐貌似也就是在這一次出了名後,從此就湮滅於春秋江湖。
據說是天妨英才,僅僅過了三年,卻項橐在十歲後就死了。
至於是為什麼而死,各有說法。有的說是因病而亡,有的說是被吳國侵略者殺害。
也有的說法是項橐還有後代,甚至後世大名鼎鼎的項羽都被歸入項橐後裔。
可惜,資料缺乏太多,筆者是沒能力考證出來了。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