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挨著商業區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築,房頂豎著巨大的阿裡集團的標誌,這是阿裡集團一個鄉鎮級配送中心。
這個配送中心將安裝一臺傳送裝置,以後就算是小鎮的居民,也能夠享受到1小時快遞到門服務,而農村裡的住戶,阿裡集團則是抱枕兩小時內送貨到門。
現在這個配送中心還顯得冷冷清清,但隨著大家的錢包越來越豐滿,農村人民也開始大量在網路上購物時,這裡極有可能變成小鎮上最熱鬧和繁忙的地方。
整個新鎮建設花了一個月時間,落成之後,鎮政府首先帶頭搬了過去,接著就是學校、醫院等公立單位,而商業中心的門面,也有部分有先見之明的人試著購買。
只是住在老鎮區的人們,還在幻想著一套房子賠付3套的美夢,大多數人都堅守不動。鎮上也沒有再次做動員,只發出通告,如果有人願意放棄原來的房屋,將會在新鎮的住宅小區得到一套比原來面積大不少的房子。
但補助政策肯定是沒有的,更不用想一賠三這樣的好事。
因為這不是拆遷,而是重新規劃,是為了讓大家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得以改善。
最先搬走的是各單位的員工,然後是一些買了新商業區門面的人們。搬到新的小鎮之後,大家才真正體會到新鎮的優越之處。
以前的小鎮街道狹窄,兩輛轎車並行都有點困難,一下雨就是泥濘遍地。
現在的住宅小區幹淨整潔,樓下綠化面積很大,寬敞的房屋住著也比原來舒適。雖然只有5層,但還是安裝了寬敞的電梯,還不用交電費,甚至連清潔費都免了好幾年。
除了一些死腦筋的人,大多數都開始搬遷過去。
整個小鎮的建設,林風建築投資了4000萬左右,各種公共建築從政府拿到補貼3200萬,600套住房每套兩萬補助,總體算下來還有400萬的盈利。
林風把這些錢捐給了學校,還額外贈送了5輛校車。
改造農村才是他的重點,改造小鎮只是附帶。對他來說鎮上改或不改都沒關系,但既然國家願意出錢讓人民生活得更好,他也就收個成本價了事。
老鎮區那邊還有人住著不走,也沒有人去勸解,只是搬空一棟樓就拆掉一棟,菜市場也拆了,原來熱鬧的商業街也拆了,剩下十幾座孤零零的房子,住著一些心有不甘的人。
林風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堅持,鎮上補償給大家的房屋面積是按照1比1.5給的,有住房的給住房,有門面的給門面,說白了就是讓大家搬個家而已。
當然這不是他需要考慮的問題。
雙橋鎮的改造基本完成,整個鎮子就像變了一番模樣。全國各大電視臺天天來做專題,到處採訪,感受新農村的新氣象。
隨著電視上不斷宣傳,雙橋鎮儼然成為了新農村的代表詞,特別是高産油麥菜的種植技術,讓全國的農戶都是心頭一熱。
每天都有人組團來參觀,來親眼證實,商業區的飯店、旅館幾乎天天爆滿,人氣瞬間就火爆起來。
周邊城鎮迫切想要改造的呼聲,在這炎熱的盛夏時節,也是一浪高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