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已經吩咐下去了。”
“另外,屬下在回來時,親衛軍的傷亡情況,已經彙報了上來。”
“親衛陣亡人數六百餘人。”
“重傷之人,二十餘人。”
“其餘皆是小傷,不礙事!”
趙風聽後,頗為感慨。
自己目前的親衛,原本就只有千五百餘人。
這下子就陣亡了六百餘人。
也就是說,自己的親衛,目前只剩下九百人左右了。
而這次大戰,趙風這邊陣亡了三千餘人。
陣亡的這點人數,與被燒死的匈奴騎兵來對比,根本算不上什麼。
如果只是計算這種戰損的話,趙風這次與匈奴交戰的戰役,絕對會被史書濃厚的記載筆。
畢竟是三萬餘人,抵禦十餘萬匈奴騎兵,最後的戰損還是三千餘人對比好幾萬匈奴騎兵。
不過,要知道於興的十萬大軍,是被匈奴騎兵路追殺到茲氏城內的。
所以於興的大軍,還不知道陣亡了多少人。
如果把於興大軍陣亡的人數,也同計算進來。
趙風這邊的戰損,與於夫羅對比起來,也就不會顯得突兀了。
而朝廷方面,必然會把於興的大軍人數,同計算進來。
最後也就是十餘萬大軍,抵禦十餘萬匈奴騎兵。
最後傷亡比率,也是幾萬對比幾萬。
這樣來,原本十分驚豔,能讓史書大加記載的戰事,也就變的普通了起來。
如果朝廷為了修複與匈奴人的關系。
最後只會變成稍微記載點。
比如,某年某月,匈奴人南下劫掠,不勝。
寥寥幾筆帶過。
趙風認為,最後那某年某月,匈奴人南下劫掠,不勝,的記載,會成為現實。
因為即便自己以後收服了匈奴人,為了緩和雙方的關系。
也只會這樣去記載。
至於匈奴人死了多少,自己人又死了多少,肯定不能提及。
因為這只會增加雙方的仇恨。
不利於雙方和睦相處。
趙風只是稍微想了下,就把這事拋之腦後了。
因為目前離收服匈奴人,還早的很。
而朝廷會如何去記載此事,趙風也不太在意。
乘著現在比較空閑。
趙風從懷裡,拿出了天子的敕封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