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帶山巒疊起。
一看就是某個山脈群。
根據趙風後世來的記憶。
這裡應該就是太行山一帶。
因為沒有航拍,也無法鳥瞰,所以趙風並不知道,這裡具體是太行山的哪一段。
但這條山間小路,卻是連通太原郡和常山郡的唯一通道。
不走不知道。
這身臨其境中。
趙風發現田豐先前提出的小心謹慎,張遼提出的分兵而進,是非常對的。
以這條通道周圍的情況,那絕對是埋伏士兵的地方,整個山間之路,都可以隨意埋伏士兵。
當然,需要埋伏大量計程車兵,而且那也只限射箭、投石、丟滾木。
因為旁邊山岩陡峭,埋伏計程車兵,也沖不下來。
山上也無法進行隨意轉移。
如果埋伏計程車兵太少,那也只能射箭、投石、丟滾木來騷擾一下。
因為山間小路的中間,就是一條河流,這條河也是途徑上艾的艾水。
這樣就造成下面行軍躲避空間十分狹小。
造成死傷的人數,絕對十分可觀。
花了一天時間,才走出了山間小路。
剛剛走出來,一軍侯打扮的人,騎著快馬,跑到趙風身前,一拱手:“啟稟主公!”
“張都尉讓我們這一曲兩百人,駐守在這裡等候主公。”
“隨行的還有趙騎都尉的十七名哨騎,負責打探周圍的情報。”
“現在請求歸隊!”
趙風點了點頭:“允許歸隊!”
“跟隨在大軍後面前進吧。”
軍侯一拱手:“喏!”
說完,就掉轉馬頭,策馬離去。
之後每前進十幾裡,都會有一曲兩百人的隊伍,和二十左右的哨騎,要求歸隊。
這可不是趙風特意安排的。
由此可以判斷,張遼、趙雲等人,對這事還是很上心的。
而且根據張遼留下的每一曲,都是兩百人的規模,趙風能判斷出。
張遼不是按照一曲五百人,分前、後、中、左、右,五個屯為一曲。
接著五個曲,又分前、後、中、左、右,五曲組成一部兩千五百人的編制。
而是分為左、右兩屯,兩百人為一曲,又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曲組成一部,一部剛好兩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