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博,你行,你真行!
連碰瓷的主意都想到了。
我玩不過你老小子!
王寧安當然不喜歡大宋混亂的官制,人人都是臨時工,效率低下,不知道幹什麼,而且一個職位,能掛好幾十個人,官員眾多,俸祿開支龐大……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在了大宋百姓的肩頭,負擔太大了。
只是弊端誰都清楚,但是想要改革,卻不是這麼容易。
王寧安沉吟了半晌,“這樣,文相公,我去請醉翁過來,然後再叫上王安石,咱們四個一起商量。”
文彥博點了點頭,“再把司馬光叫來,那小子鬼點子多。”
就這樣,五位重臣,齊集一堂。
聽說要改官職,最興奮的莫過於王安石。
“早就該如此了,陛下實在是聖明。”
文彥博撇了撇嘴,“說起來容易,那要怎麼改?”
“這個容易,只要恢複唐代的三省六部就可以,按照《唐六典》做就行了。”
還真別說,王安石是個幹事的人。
他滔滔不斷,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到了最後,就連文彥博都忍不住點頭了,貌似真沒有那麼複雜,或許困擾了朝野幾十年的問題,有希望在他們手上解決。
……
首先,大宋的政事堂正兒八經的名字叫中書門下,眾所周知,唐代的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在唐初的時候,真正的權力在尚書省,李二做過尚書令,他以後不設尚書令,轉而由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再後來,尚書省弱化,權力轉移到了中書省,到了唐代的中後期,又轉移到了門下省。
光是唐代的相權轉移,就能寫一篇幾十萬字的論文,還不一定說得清楚。
簡言之,在唐代的時候,三省就徒有其表,到了大宋,則是更加混亂不堪。
王安石建議正本清源,和王寧安的想法不謀而合。
“其實不必拘泥於三省,陛下既然要大改,那我們就尊奉旨意……以政事堂統領六部,總攬中樞大權即可!”
王寧安斟酌著,說出了自己的建議。
文彥博道:“那何人為相?”
“以尚書左右僕射為相,首相兼任門下侍郎,掛昭文館大學士銜,次相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樞侍郎,掛集賢殿大學士銜,參知政事掛尚書左右丞,行副相事。”
還真別說,讓王寧安這麼一說,大家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其實大可以舍棄拗口的尚書左右僕射,門下中書侍郎,但是為了照顧傳統,也只能如此。
這麼改之後,有一個很明顯的好處,那就是宰相變得名副其實了。
比如以老文為例,他現在是首相不假,但是他的正式官銜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說穿了,還是個臨時工,只不過是大宋最大的臨時工。
改制之後,他就是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是正兒八經的中書門下主官,名正言順,而且成為正式官員之後,有個最顯著的好處,那就是任期有了保證,三年一任,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皇帝也不能隨便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