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裡頭還有故事?一堆小輩圍上來:“爺爺,別賣關子,說說唄。”
譚爺爺一指匣子:“這樣的匣子,我櫃子裡也有十幾個,全是你爺爺當年送的,就是儲存上沒你這個好了。那會打仗,桐油都是稀罕貨,哪捨得用在這上頭。”
“說起做匣子這愛好的由來,還有個故事。”譚爺爺回憶道,“民國的時候,陶家是全省有名的傢俱大王,但你爺爺陶宣只醉心於家傳武學,對家裡的生意從來不關心。這一點你曾爺爺沒有反對,只是家業也不能丟下,就為你爺爺訂了門親事,對方是家裡總管事的女兒。”
陶宣對這門親事不太樂意。他自己醉心武學,就也想娶個會武的妻子,被那位管事的女兒知道了,就指著自己正在雕刻的匣子說:“武道是道,木刻之道也是道,你做的匣子連我的手藝都比不上,我還看不上你呢。”
以前的人定親早,那時兩人才十來歲,均都年輕氣盛,一言不合就這麼一拍兩散了。
過沒幾年,外敵入侵,當地不少人都投入了抗戰,那管事的和陶家曾祖也去了,留下陶宣守著家裡。
沒多久,敵人打入城中,城中百姓死傷無數,紛紛投到陶家尋求庇護。陶宣將人收進宅中護著,直到敵人來叩門。
陶家在此地極有名望,對方指揮官讓陶宣出來投誠,幫他們鎮壓民間反抗。陶宣自是不允。如果只是一人,陶宣一身武藝是不怕的,但對方槍械先進,又拿滿屋子的人命做要挾,他也沒了辦法。守著滿院的百姓與敵人僵持了兩日,差一點就想出來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時候,忽然有人給那指揮官送了件禮物,當著眾人的面,拿出來一個木匣子。
匣子裡裝的什麼沒看見,但陶宣卻是認出,那匣子,是管事家的女兒做的。
送禮之人臨走,又往陶宅多看了兩眼。陶宣心領神會,便按捺下了沖動,想著法子又拖延到了晚上。
“然後呢?”眾人好奇問。
“然後,就是你們爺爺我出場啦。”
譚爺爺哈哈笑,“那管事的女兒機靈,看那麼多人進到陶家,就知不妙,提前溜走找我搬救兵啦。我那時候在臨縣拉了支隊伍,譚陶兩家是故交,她當然第一時間來找我。那圍著陶家士兵看著多,其實只是一小股,大部隊都拉出去打仗了,我帶著弟兄們偷偷從暗道裡摸進城,裡應外合,將那幾十人都幹掉了。之後就趕緊轉移。”
“後來,我們都投了軍,去了不同的地方。再見面他就不停在做匣子了。聽說,是那管事女兒說,如若不能把匣子做得比她好,她就不嫁。”
譚爺爺再次指著陶洛拿來的那個匣子:“此後一別再未見面。看這做工,手藝已經很好了,你奶奶應該就是那管事的女兒了吧。”
陶洛捂臉,難怪家裡囤了兩屋子的木匣子,想來,奶奶故去後,爺爺是在用這樣的方式悼念他的愛情吧。
譚陶兩家有故陶洛是早就知道的,卻沒想到兩個陶竟然真的是一個。而且這段友誼還持續到民國之後。中間雖然因為戰亂斷了聯系幾十年,卻在她和譚暮青身上又接回去了。
中午在譚家吃了一頓午飯,譚爺爺認出了故人之後,心情舒暢,連養生午覺也不睡了,拉著陶洛下棋。
陶洛琴棋書畫雖然都會,在棋藝一道上卻並不擅長,下了兩盤,兩盤都勉力支撐下還是輸了幾子。這也很正常。書畫是古人日常使用,一般不會比現代人差,而棋藝,說到底不過是運算推理,只有隨著時光進步的份,不會因為她來自古代就佔了優勢。
譚爺爺慢悠悠地將棋子收回盒中,又攏上棋盤,才道:“聽說,你要給二小子投資拍戲?”二小子就是譚暮青二堂哥,那位想當導演的譚慶餘。
陶洛坦然承認:“是。譚爺爺您沒意見吧?”
譚爺爺撚起一粒棋子,輕輕放入陶洛手中,松開手時,棋子四分五裂。
陶洛一怔,這是什麼意思?
作者有話要說: 小劇場:
陶琛:去譚家,還送禮物?(→_→)
陶洛:(⊙⊙)
譚暮青: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