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大量商人的湧入,他們未來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好。
兩相對比,如何選擇,再清楚不過了。
經過三個月的過度,埃及諸行省內部的威脅得到初步控制,再加上南美戰事平息,歐陽朔這才決定,在非洲掀起大戰。
非洲戰區統帥白起,很好地領會了歐陽朔的意思。
有都護府做堅強後盾,非洲戰區才有底氣,向目標發起猛烈攻擊,不至於擔心,突然後院起火。
就在北非軍全面西進之時,貪狼軍第四軍團跟第五軍團也沿著海岸線,向西挺進,充當北非軍的預備部隊,隨時準備投入戰場。
非洲戰區,全面發力。
……
跟剛結束不久的哥倫比亞之戰一樣,大夏每一次動作,都能牽動全球王朝的注意力,成為全球戰場的焦點。
這次也不例外。
最高興的當然是湛藍徽章。
過去的三個月,他們無數次地催促大夏,全部無功而返。盼星星,盼月亮,總算等到大夏軍動起來。
大夏一動,湛藍徽章就看到勝利的曙光。
苦熬數月的埃及大軍,被圈在西班牙南方,前有大軍堵截,後無糧草接濟,到了六月,全憑在當地搜刮糧草度日,別提有多心酸了。
如果不是埃及大軍夠頑強,估計要崩潰。
倘若大夏能一路攻克阿爾及利亞跟摩洛哥,不僅能斷西班牙王朝一臂,還能徹底疏通後勤補給線,讓埃及大軍重獲新生。
如此,歐洲戰場就將迎來轉機。
所以說,這是一連串的反應,按鈕就掌握在大夏手中。
雖然很無奈,但卻是事實。
有人歡喜,自然就有人愁。
首當其沖的,就是西班牙王朝。
可憐的西班牙,剛在南美被道森王朝耍了一頓,被迫撤出阿根廷地區,讓卡西利亞斯心頭滴血。
傷口還沒結疤呢,大夏又在非洲戰場,捅了他們一刀。
這一刀紮下去,就快要了西班牙的半條命。
出於謹慎,從南美撤下的十二萬大軍,卡西利亞斯留了一半在本土,剩下的六萬大軍,被派往非洲領土。
如此,西班牙王朝在非洲就部署了十六萬大軍,再加上臨時徵召的一批新軍,勉強達到二十萬人的規模。
這當然是擋不住大夏軍進攻的。
好在大夏軍似乎沒表現出太大的攻擊性,讓卡西利亞斯稍稍放心。
卡西利亞斯也不蠢,他不會傻到以為,大夏軍不進攻是對西班牙王朝懷有什麼仁慈之心。以卡西利亞斯的推測,更大的可能,是大夏準備坐山觀虎鬥,坐看歐洲諸王朝混戰,當一個徹頭徹尾的旁觀者。
如此,才解釋得通。
亨利等人也是基於同樣的判斷,並未急著將駐紮在非洲領土的大軍,調往阿爾及利亞地區。
非洲從來都不是安生之地,他們也不敢大意。
他們哪裡想到,歐陽朔根本就不甘當一個旁觀者,而是要做一做“攪屎棍”,將歐洲的這一潭水,徹底攪渾,變相遏制歐洲的崛起。
這一判斷失誤,引發了眼下一系列的變故。
卡西利亞斯一時陷入兩難的抉擇,是放棄非洲領土,還是傾國一戰。
為此,卡西利亞斯不得不再次發起六國首腦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