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即將新增的一百九十八萬預備役,進行有效管理,杜如晦提議,在樞密院設立兵役署,統管預備役、徵兵以及士卒退役安置工作。
與此同時,在都護府衙門、總督衙門以及郡、府、縣三級衙門,都設立相應的兵役司處),由樞密院負責垂直管理。
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士卒的退役安置問題,也解決了預備役管理問題。
此番裁撤下去的兩百萬大軍,以及前幾次裁撤下去的兵員,需在當地兵役司的主持下,定期開展軍事訓練。
如此,只要戰爭有需要,朝廷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徵集兩三百萬受過軍事訓練,甚至是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兵,重新投入戰場。
這樣的底蘊,除大夏外,其他王朝是絕辦不到的。
設立兵役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妥善安置一批軍官將領。
按照大夏軍最新編制,每個軍團裁撤了一個師團編制,九十九個軍團就等於要裁撤九十九位師團長。
除師團長外,旅帥、營正都要裁撤一批軍官,而且規模更大。
對普通士卒,朝廷可以發放一筆退役安置金了事,對這些軍官,可不能如此對待,必須給予跟其職級相對等的待遇。
否則的話,以後誰還會為帝國拋灑熱血。
按照《方案》,裁撤的軍官有三種去處。其一,就是調入戰區統帥部、集團軍指揮部、軍部、師部以及旅部任職。
尤其是後四個,更是此番軍改重點建設物件,繼續補充一批軍官。
其二,就是進入兵役署,以及各級衙門設立的兵役機構任職。
這同樣是一個不錯的去處,雖然遠離一線戰場,但依然保留軍籍,某種程度而言,甚至有些位高權重。
其三,就是安排進樞密院,軍機處,或者各級治安機構任職。
這就對將官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一般猛將所能勝任。而一旦勝任,又會是一把好手,給朝堂注入一股新鮮血液。
有此三點,基本能對裁撤下來的軍官們,進行妥善安置。如果在這三個去處,都找不到合適定位,那隻能說明這位軍官本身就不合格。
……
《方案》的第三大板塊,就是針對裁軍之後,戰區長遠規劃。
按帝國戰略,主要戰區可劃分為中原本土、東南亞地區、南亞、西亞、北亞、非洲以及美洲。
如此也就意味著,帝國未來需組建七大戰區。截至目前,僅設立了東南戰區、西南戰區、西北戰區以及非洲戰區,需要進行一次大的調整。
而調整戰區,勢必要牽動諸路集團軍的轄區以及隸屬調整,是一項看起來很簡單,其實牽涉最深,也是最難的一項工作,需歐陽朔乾坤獨斷。
鑒於吐蕃戰事還未了結,蒙古帝國也未歸附,華夏並未真正一統,歐陽朔決定,暫且擱置對戰區的規劃,等年底再議。
當然,擱置戰區規劃,不等於擱置《方案》,歐陽朔很快透過了《方案》的審批,著秘文閣將《方案》抄送內閣以及諸行省總督衙門。
內閣負責軍費協調,行省總督衙門負責提前做好退役兵員的對接工作,不要等到士卒落地,當地衙門卻拿不出合適的崗位來安置。
此次裁軍牽涉軍政兩屆,覆蓋帝國全境,自然是越早啟動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