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後,人們依然對蓋亞六年的這一場天災記憶猶新。
十月十日,蒙古大草原,北部邊境。
秋天的草原,沒過膝蓋的野草漸次枯黃,身穿白色衣裳的牧民們正忙著收割牧草,以備牛羊馬等牲畜度過漫漫冬季。
磨盤粗的圓柱草垛,散落在茫茫大草原上,就像一個個衛士,默默守衛著這片亙古而存的大草原,守護著牧民的神聖之地。
對蒙古牧民而言,這是一個豐收之年。
上半年波及中原大地的洪澇災難,對北方草原絲毫沒有影響,野草豐茂,牛羊健壯,結隊的羊群就像嵌在草原的雲彩,讓人心中歡喜。
緊接著帝國又在西面打了勝仗,一舉吞併西突厥汗國,大汗一高興,免了牧民下半年的賦稅,實在是天恩浩蕩。
雙喜臨門,準能過個好年。
牧民們臉色紅潤,幹勁十足,搶在入冬之前,將牧草收割完畢。
就在此時,遠方的天際,突然傳來嗡嗡的聲響,有牧民直起腰,舉目遠眺,但見天際線上,突然出現一片黑雲。
那黑雲像兩側綿延,一眼看不到邊際,“嗡嗡”之聲,正是由黑雲中傳來。
“奇怪了,雲朵為何有聲,是要下雨了嗎?”
草原天氣變化莫測,突然下雨那是常有之事。
牧民正奇怪呢,就見那黑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他們奔襲而來,越是靠近,聲音就越大,彙聚在一起,自讓人頭皮發麻。
這時,所有的牧民都被黑雲吸引,舉目遠眺。
近了,更近了。
“那,那不是黑雲。”
有眼尖的牧民,望著席捲而來的雲團,聲音都在打顫。
“烏勒大叔,不是黑雲,那能是什麼嘞~~~”年輕的牧民聽了,笑著打趣說道,並不以為意,顯然還沒意識到危機降臨。
轉眼之間,黑雲已經壓了過來。
“蝗蟲,是蝗蟲,蝗災降臨了~~~”
望著那黑雲,烏勒大叔喃喃自語,回憶起兒時遭遇的蝗災,滿是皺紋的臉上,竟然開始泛起白色,顯然是想起什麼不好的回憶。
草原,本就是蝗災多發地帶。
年輕牧民們早已笑不出聲來,因為他們也看清了,那所謂的黑雲,不過是無法計數的蝗蟲組成的蟲群,在空中漫天飛舞。
蟲群過處,寸草不留。
明朝詩人郭敦在《詠飛蝗》中,這樣描述蝗災發生時的情景:“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
眼前的場景,只會比詩詞中描述的還要恐怖。
因為這蝗蟲的規模實在是太大了,放眼望去,天上地下,東南西北,前後左右,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蝗蟲,就像闖進一個蟲窩之中。
沒人知道,這到底有多少隻蝗蟲,或是一億,或是十億,或是百億。
烏勒大叔跪倒在地,虔誠地膜拜草原之神,祈求神明的庇護,在他四周,是遮天蔽日的蝗蟲,上下飛舞,煞是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