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我所欲也;大道,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皇權而取大道者也。”這便是歐陽朔的堅持。
追求大道,躍升生命層次,才是歐陽朔的終究追求。
爭霸之路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節點,卻不是終點。他的終點,是那遙遙不可知,卻又充滿誘惑的大道。
但爭霸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沒有霸業,就談不上追求大道,此為先決條件。
試想,如果歐陽朔不是一方諸侯,而僅僅是前世的冒險玩家,又如何能得到《黃帝內經》跟《黃庭內景經》這等頂級修煉法門。
又怎會有豐富的修煉資源。
而組合功法的第三篇至今沒有線索,又怎能脫離王朝的力量。
退一步說,歐陽朔的爭霸之路也是一種紅塵歷練,也是在磨煉道心,讓他心智越發堅定,不為外物所惑,正是追求大道所必不可少的。
所以說,“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追求。”
霸業,也是一種道。
正是如此,歐陽朔才會主動提出“君權非天授”的觀點,他根本不屑於藉助虛無縹緲的天道,來論證大夏統治的合法性。
“我就是天!”
孔子等人卻頗為動容,顯得非常詫異。
歐陽朔也不過多解釋,接著提出第二點要求,“大夏治國之總綱,當以法治國,以仁教民,以孝治天下。”
顯然,歐陽朔將法放在首位,為總樞紐。
韓非子聽了,眼睛迸發出璀璨的光芒,似乎看到法家大興之盛景。孔子則有些失落,顯然,儒家的那一套只能用來教民,不能用來治國。
至於墨子跟老子等人,那就更加失落了。
歐陽朔的用意也很簡單,要治理偌大的疆域,必有要有一個標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行為準則。
這個準則,就是法。
歐陽朔已經計劃,在現有《大夏法典》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與擴充大夏法典體系,使之滲透進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唯有推行法,奉行法,王朝才能長存於世。
當然,在法理之外,歐陽朔也沒忘記華夏文明的精粹,那就是“仁”,是“孝”,是華夏文明的傳統美德。
如果說法是治國最後一道防火牆的話,那麼德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感化與教化。只有拎清楚兩者的關系,才能開啟一個大夏新紀元。
接著,歐陽朔說出第三點要求,“糅合百家思想,要注意普世性,推行普世價值,使其易於傳播,放之四海而皆準。”
歐陽朔的野心可不僅僅侷限於大夏。
華夏思想必須易於傳播,才能在海外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遠的不說,大夏現在就有很多海外領地,急需一套思想武器,武裝本土百姓。
如此一來,對大夏統治也是有益無害。
歐陽朔今天提出的三點要求,就是未來赫赫有名的“大夏治國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