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
這次多爾袞沒有一絲猶豫,立即下令全軍北上,救援燕京。
就是這一命令,徹底葬送了清朝。
就在清軍拔營北上之時,李靖部跟郭子儀部就像兩支早早鎖定獵物的狼群,在獵物剛一露出慌亂之時就果斷出擊,悍然撲殺而至。
多爾袞、阿濟格、廉頗等清朝陣營將領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未必就沒有防備,只是一則到底燕京告急,匆匆拔營北上,未免有不周全之處。
二則李靖部跟郭子儀部早就蓄勢待發,精心準備了一週之久,以有心算無心,就算清軍有所戒備,也抵擋不住。
一場大決戰,突然而至。
南方聯軍抓住清軍急於北上的弱點,發動的是一陣接一陣的連綿攻勢。清軍如果不停下,強行北上,聯軍就上前撕咬。
清軍如果停下,就地接戰,聯軍就一擊而退,絕不戀戰。清軍如果佈置斷後部隊,聯軍就一口吞下,毫不猶豫。
這樣的“無賴”戰術整的多爾袞不勝其煩。
如果不是燕京吃緊,多爾袞還有心思停下來,跟聯軍周旋。奈何在得知清軍北上的那一刻,大西軍的進攻更加猛烈了。
張獻忠是貪婪,可也很清醒。
不管是否上當,大西軍已經騎虎難下,此時撤離,只會被撲上來的清軍咬死。就算清軍暫且放過他們,兩大勢力也已成死敵,再無緩和的可能。
既如此,不如更進一步,在清軍抵達之前,攻入燕京,再憑借燕京城防以及順治帝等重量級俘虜,反過來掣肘清軍。
此正謂:“置之死地而後生。”
面對大西軍不計代價的猛攻,燕京留守清軍已經使出渾身解數,死傷慘重,就連城中的護院,宮裡的禦前侍衛,都被趕到戰場。
就算如此,城內依然人心惶惶。
偌大的燕京城,雖然滿人處在最上層,可城中百姓,包括文武百官,依然是以漢人為主。
其中自然不乏軟骨頭,可也有潛伏的慷慨悲歌之士。
而且就算是軟骨頭,未必就沒有幡然悔悟之輩。就像此前提及的江南士族領袖錢謙益,投降清朝之後,又莫名地打出反清的旗號。
人心之複雜,可見一斑。
山海關陷落,清朝舊地遭劫,清軍主力被南方聯軍拖住,燕京被圍……一件件,一樁樁大事,不斷沖擊著城中漢人的神經。
一些東西,似乎要破土而出。
清朝朝廷似乎也注意到此苗頭,就算在守城最艱難的時候,都沒有放鬆對城內秩序的維控,時時戒備。
整座城池,彌漫著不安與暗流。
……
就在多爾袞率部救援燕京時,已經抵達山海關的十八萬清軍,接到的命令不是回師燕京,而是一鼓作氣,早日拿下山海關。
清朝朝廷顯得很清醒。
他們意識到,燕京正處在最危險之時,隨時都可能城破。越是這種時候,位於清朝退往關外樞紐位置的山海關,就越顯得重要。
奪回山海關,燕京朝廷還能有一條退路;奪不回山海關,清廷完矣。
孰輕孰重,自然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