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京。
多鐸部的潰敗,給了多爾袞一個當頭棒喝。
跟歷史不同,戰役地圖中,在掃滅大順之後,除多鐸部十萬大軍以及阿巴泰部的五萬大軍,清朝在整個北方地界,還有足足四十萬大軍駐紮。
清軍的成分相對比較複雜。
最精銳的當屬八旗軍,又可劃分為滿八旗、蒙八旗以及漢八旗。滿八旗以滿族騎兵為主,大抵在五萬人左右。蒙八旗則是蒙古騎兵,也在五萬人左右。
至於漢八旗,則包括吳三桂的軍隊,以及後續投降清朝的前大明軍,大抵在十五萬人上下。
最後一部分則是清軍掃蕩北方,俘虜的偽軍與戰俘,其中就包括大順軍。
除滿八旗跟蒙八旗,其餘三十萬大軍都有各自隱患,因而多爾袞沒有安排此路大軍南下,而是留在北方整編。
眼下卻是管不了這麼多了。
多爾袞還是看的很透徹的,他深知,清軍以不到十五萬的精銳,掌控著整個局勢,實在是如履薄冰。
戰事順利,那一切好說,清朝的根基只會越來越穩。
可一旦戰事不順,讓敵人窺探到清軍的弱點,一個不好,就會引發連鎖反應,葬送整個大清江山。
多鐸部的覆滅,很可能就是這麼一個導火索。
蓋因多鐸部乃清軍絕對的主力,十萬大軍中就有五萬是滿八旗騎兵。
就是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卻在建業城外碰的頭破血流,被南明異人軍團一擊而潰,徹底暴露了清軍的軟肋。
相比陣亡的十萬大軍,這才是最致命的。
“難啊!”
多爾袞一時之間竟有些一籌莫展。
起先,多爾袞擔心帝塵部先舍大清而去,那簡直是致命的。
異人軍團的強悍已經在建業之戰得到充分的印證,越是這種時候,帝塵麾下的十萬大軍就越顯得彌足珍貴。
好在接下來的訊息,讓多爾袞悄悄鬆了一口氣。
帝塵部沒有放棄大清,更是以絕大的胸襟氣度,在被阿巴泰羞辱之後,仍然做出理智判斷,果斷放棄揚州城,率部北上。
得到訊息,多爾袞特意請旨贊揚了帝塵部,給予褒獎。
對阿巴泰則少不了嚴厲斥責,多爾袞是非常震怒的,“阿巴泰這個蠢貨,差一點誤了大事,那天晚上死的怎麼是多鐸,而不是這個蠢貨!”
多爾袞已經準備奪取阿巴泰的帶兵權了,也算是對帝塵的一個安撫。
跟聰明人打交道就是這點好。
帝塵的“良苦用心”終於得到回報,藉著多爾袞示好的機會,帝塵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要了順治皇帝的一件貼身信物跟一封書信。
有了這兩樣東西,等到戰役結束,不管是哪位清朝皇帝入駐京都,都要欠帝塵一個天大的人情。
那樣一來,一些事情就好運作了。
到了這一步,不管這場戰役最終結果如何,帝塵都已經達成目標。如此也就意味著,決戰還沒開始,他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這樣的隱忍與算計,確實讓人稱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