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朔回到山海城時,已經是五月二十四日。
剛一回來就有好訊息。
這兩天,陸續有宋朝歷史人才主動投效大夏,除蘇轍的父親蘇洵以及兄長蘇軾,還有沖著範仲淹、歐陽修兩位北宋標誌性人物來的。
其中既有歐陽修的學生曾鞏,也有張載、包拯、韓琦、以及司馬光等人。
與此同時,嶽飛一家也已抵達山海城,包括青史留名的岳母姚氏,嶽飛的兒子嶽雲、女兒嶽銀瓶等人。
除此之外,還有張憲、傅選、牛臯以及徐慶等岳家軍將領跟著來投。
一時間山海城熱鬧非凡。
眼下荒野僅剩三位領主,可供歷史人才的選擇已經不多,不論從哪方面講,大夏他們的都是最佳選擇,沒有之一。
大夏一路積攢下來的底蘊終於爆發出驚人的能量,這段時間,不獨宋朝歷史人才,甚至是春秋戰國以及漢唐時期的歷史人才,都將目光對準大夏。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大夏將迎來最好的時代,高階人才會像井噴一般湧現,猶如江河一般彙入大夏。
距離大夏開朝立國已經過去一年零一個月,自山海城晉升為都城以來,憑借強悍的領地屬性以及領土擴張,僅僅一年時間,王朝就新增三千萬人口。
這還不包括選擇在大夏定居的數百萬玩家。
民政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包括海外行省在內,大夏總人口已經達到六千五百餘萬,明年的這個時候就能突破一億大關。
人口紅利正在逐步顯現,原本荒涼的郡縣日漸繁榮起來。
大夏很早就開始建立的教育、醫療、基礎設施以及工業體系,正源源不斷地為地方輸送人才與能量。
“日新月異!”
唯有這個詞才能準確描述大夏的飛速發展。
體量大了,發展快了,自然就會湧現一些新問題,對王朝的治理體系,對郡縣衙門的治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掌控如此遼闊的疆域,實在是個大難題。
正是如此,歐陽朔才會決定在資政閣設立諮文研究中心,為王朝把脈。
而越是這個時候,歐陽朔越渴求高階人才,依仗這些人才來協助朝廷治理偌大的疆域,不至讓大夏這艘巨輪偏離航道。
投效的人才中,除包拯被任命為監察署長外,蘇洵、蘇軾、司馬光、曾鞏、以及韓琦等人悉數被任命為郡守,下放到諸行省任職。
蘇洵任蜀地行省江陽郡守,蘇軾任川北行省銅仁郡守,韓琦任湘南行省長沙郡守,司馬光任江川行省九江郡守,曾鞏任江川行省寧都郡守。
都是要害之郡。
如此一來,年前吏治署考察發現的短板,就基本被補齊。
與此同時,嶽雲、張憲、傅選、牛臯以及徐慶五位岳家軍將領也被分散安排至各集團軍任職,悉數擔任師團長。
如果不從,立即逐出大夏。
歐陽朔可不希望大夏軍中還有什麼岳家軍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