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此番裴矩調任索馬裡行省總督,可謂水到渠成。
顧修文亦如此,從最早的北海村,到北海城,再到友誼城,顧修文一直主政濱海城池,相信到了星州郡一樣能幹好。
對這位年輕的舊臣,歐陽朔一直非常看好。
至於高順來到木骨都束,則是負責軍隊整編一事。高順練兵得法,上任以來,對王朝預備役、警備師團幾乎重塑了一遍。
遺憾的是,因為友誼城孤懸海外,高順還沒來得及重塑該城警備師團。
正是如此,才讓友誼城警備師團在上次受海盜襲擊時,表現糟糕,讓歐陽朔大失所望,甚至撤了師團長的職。
朝廷的前幾次軍隊整編,高順也是杜如晦的主要助手之一。
此番對索馬裡戰俘的整編,卻是高順第一次挑重擔,顯示高順這員特殊武將深得夏王歐陽朔的信任。
歐陽朔此舉,原因有三。
其一,索馬裡戰俘數量相對偏少。
據狄青初步統計,索馬裡一戰共計俘虜戰俘約十二萬人。其中地方戰俘一萬五千人,王城禁衛軍六萬五千人,王城領地大軍三萬五千人。
相比摩洛哥一戰近三十萬降卒,數量確實少了許多,主要還是跟索馬裡地廣人稀有關,倒不是戰術上的問題。
真要算起來,索馬裡一戰除了最後的兩翼突襲,幾乎沒什麼惡戰,因而雙方戰損都比較少,在可控範圍之內。
十二萬戰俘刨除重傷者以及不合格的兵員,再算上索馬裡兵團、大西洋艦隊以及龍血戰騎的戰損補充,真正能夠接受整編的僅八萬上下。
再精挑細選一下,也就夠整編出一個野戰軍團來。
倘若索馬裡行省設立的四郡之地,按朝廷慣例設定警備師團,那就剩不下什麼人,等於白打了一仗。
這便是歐陽朔挑選高順來負責此輪軍隊整編的第二個原因了。
經過思考,歐陽朔提出一個大膽設想,那就是索馬裡行省駐軍除索馬裡兵團之外,不再設地方警備師團,行省防衛交由兵團全權負責。
這麼做的好處顯而易見。
最大的好處就是縮減了近一半的兵額,極大地減輕了朝廷跟地方的財政負擔,不至讓財政被軍費開支拖垮。
索馬裡行省不到兩百萬的人口,倘若設立四個警備師團,再算上索馬裡兵團,等於要養活15.4萬軍隊。
這對一個本就欠發達的行省而言,負擔委實太重了一些。
唯一要解決的問題是,索馬裡兵團能取代警備師團的作用嗎?思考之後,歐陽朔給出的答案是:“能!”
自索馬裡兵團設立的那一天起,從名字上,就將它跟龍驤軍等集團軍切割開來,屬於一個特殊叢集,註定要深深紮根於索馬裡行省。
不到萬不得已,朝廷是不會輕易調動索馬裡兵團對外徵戰的。
如此也就意味著,索馬裡兵團將常年駐紮在行省境內,而不像龍驤軍那樣隨時要遠徵。既如此,警備師團的作用就大幅削弱,沒了存在的必要。
有一個常備兵團駐紮,還要警備師團作甚,人員冗餘太大,索馬裡行省各郡只要做好預備役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