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樞密院主管軍隊日常以及軍隊後勤保障,軍機處主管戰事指揮,兩大機構既互相聯系,又互相獨立運作。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一人,統領若幹。
軍務大臣杜如晦兼領軍機大臣一職,海軍統領鄭和,禁衛軍統領霍去病,龍驤軍統領白起,虎賁軍軍團孫臏以及豹韜軍統領韓信,皆為軍機處成員。
內閣跟軍機處便是大夏王朝最高的軍政議事機構,除歐陽朔直接管轄的特設機構之外,王朝諸般機構,都置於這兩大機構管轄之下。
擢升書記室為秘文閣,掌機要文秘,設學士一人,秘書郎兩人。任命青衣為秘文閣學士,柏南浦為秘書郎。
設立資政閣,掌夏王軍政諮詢,負責起草奏章,設大學士一人,學士兩人,秘書郎四人。任命賈詡為資政閣大學士,陳宮為資政閣學士。
設立禦史臺,掌言路監察,設禦史大夫一人,禦史中丞一人,領侍禦史、殿中侍禦史以及監察禦史若幹。任命魏徵為禦史大夫,馮廷為禦史中丞。
新設立的秘文閣、資政閣以及禦史臺,再加上此前已經設立的鴻臚寺、山海衛跟黑蛇衛,便是劃歸歐陽朔直接管轄的六大機構。
內閣之下,則是行政院、內政院、財政院以及樞密院等四大院,以及工業署跟四海錢莊兩大特設部門。
行政院、內政院、財政院以及樞密院下設各司,統一擢升為署,一應官員任命暫時維持原狀,不做變更。
朝廷變更之後,地方衙門也要跟著一一調整。
按制,地方設行省、郡、府、縣、鎮以及村六級,各級衙門編制都有定數,不得無故增減調整,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同時規定,行省衙門以總署為最高等級,郡守衙門以署為最高等級,知府衙門以司為最高等級,縣衙以處為最高等級,鎮以及村落則以科為最高等級。
科、處、司、署、總署以及院共同構成六層機構編制體系。
如此一來,上下互通,體制完備,才能保持朝廷的政令暢通無阻。
……
柏南浦最後宣讀的聖旨,便是大夏王朝的九品官制。既然建立了完備的體制,就要有嚴格、明確的品級,以正上下之本。
按制,大夏王朝官設九品,一正一從,共計十八級。
按歐陽朔的要求,大夏王朝不設什麼“太師、太傅以及太保”之類的三公虛職,朝廷文官以內閣閣老為首,軍中武將以軍機處大員為尊。
是故,內閣首輔、內閣次輔以及軍機處大員,皆為正一品;行政大臣、內政大臣、財政大臣以及軍務大臣四位掌院大臣,皆為從一品。
杜如晦身兼軍機大臣跟軍務大臣兩職,就高不就低,當為正一品。未來合適的時候,歐陽朔將考慮設立新的軍機大臣,執掌軍機處日常軍務。
鴻臚寺卿以及禦史大夫,皆為正二品;四大院副大臣以及直隸郡守,皆為從二品。
藉此機會,歐陽朔正式任命了四大院的四位副大臣。任命張廷玉為行政副大臣,狄仁傑為內政副大臣,崔映柚為財政副大臣以及夏侯惇為軍務副大臣。
原軍務總署副署長趙括,隨作戰司調任軍機處。
直隸郡守為地方長官之首,置於行省總督之上,可謂“第一總督”。
行省總督、資政閣大學士、山海衛指揮使、黑蛇衛指揮使為正三品,四大院下設署長、工業署長以及四海錢莊掌印大臣,皆為從三品。
秘文閣學士、禦史中丞等為正四品,秘書郎、四大院副署長皆為從四品。
六大直屬機構中,鴻臚寺執掌外交,禦史臺執掌言路,均是中樞要害部門,故而等級最高,地位僅次於四大院。
資政閣、山海衛跟黑蛇衛三大機構次之,但也與行省總督平級,可謂位高權重。秘文閣雖然離歐陽朔這位夏王最親近,歐陽朔卻只給了正四品。
如此安排,自然也是存了限制約束之意。
再往下,四大院下設司長、行省總督衙門四大總署署長均為正五品,郡守、行省總督衙門副署長皆為從五品。
郡守府四大署署長為正六品,知府為從六品;縣令、知府衙門四大司長為正七品,其餘散官從七品。縣衙四大處長為正八品,下設科長為從八品。
鎮長為正九品,村正、鎮一級科長皆為從九品,其餘散官不入品。
文官集團的九品十八級頒布之後,王朝所有官吏均以品級論高低,定俸祿,如此一來就有了法度,奠定了王朝治理之根基。
一個新的王朝,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