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戰鼓聲,將士們計程車氣,一點點地積蓄起來。
現在的遠洋艦隊,陣型已經變換完畢。
打頭陣的是二十艘巨型樓船,兩兩並排而行,它們的任務是憑借船頭堅硬、鋒利的巨大撞角,一舉突破敵軍陣型,闖出一條血路來。
緊接著便是三艘風帆戰列艦,成一字列隊而行。三艘戰列艦可是江面殺手,一旦火力全開,沒有誰能夠抵擋得住。
戰列艦之後,又是二十艘巨型樓船,一是掩護戰列艦,二是提供火力支援。最後,才是無數的艨艟鬥艦以及赤馬舟。
他們的任務,就是打掃戰場,清剿殘餘勢力。
江面狹窄,鄭和想了幾天,才想出這麼一個實用的陣型。
……
不遠處的江面上,魯肅站在甲板上,神情凝重。
作為江東大軍的二號人物,歷史上真實的魯肅胸懷大志,眼光遠大,大智大勇,可不是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是個什麼呆直的老實人。
公元200年,魯肅向孫權分析天下局勢,提出的建議,被譽為江東版的“隆中對”,為江東政權指明瞭戰略方向。
赤壁之戰中,魯肅是關鍵一人,起的作用甚至高於諸葛亮。
其時,是魯肅第一個站出來,建議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曹。更是魯肅第一個站出來,建議孫權立即召回周瑜,共商大事。
當時的情況是,江東強大,而劉備弱小。江東為主,劉備為從。更不用說,剛剛出山的諸葛亮只是一位年輕人,要名氣沒名氣,要地位沒地位。
因此,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起的主要作用,不過是在促成孫劉結盟一事上,在外交上斡旋一二,這點功績,還是值得肯定的。
至於具體作戰,那是周瑜、黃蓋等人的功勞,基本跟諸葛亮沒什麼關系。
公元210年,周瑜死前致信孫權推薦魯肅:“魯肅忠烈,處事謹慎,可以代瑜盡忠,如果將軍能夠採信臣的忠言,則死亦瞑目。”
如此,孫權任命魯肅代替周瑜領兵。
由此可見,魯肅實在是一位大才,絕不是演義中描述的那般不堪。
……
“到底還是追上來了啊!”
在得到周瑜急報的第一時間,魯肅就下令艦隊掉頭,晝夜兼程,火急火燎地返回赤壁,準備跟駐紮在赤壁的異人軍團彙合,共同禦敵。
沒想到,緊趕慢趕,終究還是慢了一步。
“都督,現在該怎麼辦?”呂蒙問道。
問話的呂蒙,同樣是江東集團中的一位核心人物。赤壁之戰結束時,周瑜向孫權推薦的,統領水師從水路追擊曹軍的統帥人選,其實是呂蒙。
只是呂蒙婉言謝絕,說不敢搶了魯肅的功勞。
如此,才出現兩人共同領軍的情況。
提起呂蒙,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便是“吳下阿蒙”的故事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這一典故,正是應在呂蒙身上。從呂蒙傳裡,我們能看到他的成長,看到一個目不識丁的少年郎,如何成長為東吳名將的。
魯肅死後,正是呂蒙接了他的班。
呂蒙最經典的戰績之一,便是白衣渡江,全據荊州,間接地幹掉了關羽。
除此之外,呂蒙還慧眼識人。
甘寧、陸遜、朱然等人,都是呂蒙推薦的。
尤其是呂蒙舉薦的陸遜,一舉成為東吳後期的肱骨之臣,位比周瑜。
可以說,東吳人才輩出。
真要對比的話,三國之中唯有蜀漢政權,最是人才凋敝。其中,不得不說,有諸葛亮的因素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