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二十五日,上午。
正在南疆劍拔弩張時,一則系統公告,打亂了戰爭的節奏。
“系統公告:中國區已經成功晉升五十座郡城,觸發戰役系統,第六場戰役——赤壁之戰,將於三天後正式開啟,敬請期待。友情提示:赤壁之戰為非強制性戰役情景任務,只有晉升為郡城的領地才有資格報名參加。”
……
赤壁之戰,三國史上最有名的戰役。
如果說曹操與袁紹之間戰爭的勝利,包括有名的官渡之戰,是曹操政權的轉折點,那麼赤壁之戰就是孫劉政權的轉折點。
經過這次戰役,劉備開始真正起家,而江東孫氏也聲名大噪。
只是關於這一場史詩般的大戰,因為《三國演義》的文學加工,讓外界對其多有誤解。
首先,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純屬子虛烏有之事。
但“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
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
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穩後,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
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孫權並沒有計劃“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草船借箭”是杜撰的,諸葛亮借東風,那就更是胡扯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真正的指揮者是周瑜,諸葛亮甚至基本上都沒有參與到赤壁之戰中。
只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的特殊偏愛,才將一些事情嫁接到諸葛亮的身上,一步步將其神化。
不止赤壁之戰,就連空城計,都非諸葛亮所為。
同樣,“周瑜打黃蓋”,也是子虛烏有。
三國歷史上並沒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但詐降確有其事。黃蓋為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寨,便向曹操投書詐降。
曹操很輕易地相信了黃蓋的投降,是因為曹操認為,黃蓋曾經做過孫堅的部下,資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蔣幹,被曹操派去說服周瑜也確有其事,但並非在赤壁之戰中。
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把它記在赤壁之戰後,並且只有蔣幹勸降,沒有中周瑜的反間計。
而蔡瑁、張允也沒有被捲入其中,他們甚至壓根就不是曹操的水軍都督。
同樣,真正的赤壁之戰,雙方的兵力差距,也並非演義中描述的那般懸殊。以少勝多之說,有些站不住腳。
如果有領主玩家,以《三國演義》中的劇情,去揣測、準備赤壁之戰,必將栽一個大跟頭。
前世,就有領主鬧出這樣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