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以察舉制選官,察舉制度後來逐漸為世家大族所壟斷,成為他們籠絡士人,結黨營私的工具。
士人不再僅僅忠於皇帝,而且還忠於故主,逐漸形成雙重君主標準,這為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奠定了文化和思想基礎。
觀東漢末年割據自立的軍閥,大多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河北軍閥袁紹一門更是“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世家大族”。因此可以說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和三國的鼎立,是世家大族力量不斷膨脹的必然結果。
曹丕篡漢,得到世家大族力量的支援。為回報世家大族,他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選官的權利集中於世家大族之手。
曹魏後期,皇室和世家大族爭奪權力的鬥爭,空前激烈。
後來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大族發動政變,奪取了曹魏的最高統治權。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魏建西晉,也是得到世家大族力量的鼎力支援的。
西晉滅蜀和吳國後,世家大族的力量進一步發展,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西晉立國後,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衰弱,因而大肆分封宗室,令其鎮守各地以衛社稷,封王和境內的世家大族進一步勾結。
晉武帝錯誤地選擇弱智太子晉惠帝繼位,封王們遂生覬覦之心,為奪取皇位,大打出手,演繹了司馬家骨肉自相殘殺的悲劇“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以後,取得最終勝利的司馬越和世家大族琅琊王氏逐漸掌握了朝廷實權。後來司馬越病死,王衍兵敗被殺。
琅琊王氏率先東渡,又與琅琊王司馬睿勾結起來。王導透過各種手段團結了南方的世家大族,在西晉徹底滅亡的情況下,在建康擁立司馬睿建立東晉。
東晉建立後,司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後司馬睿想削弱琅琊王氏的勢力,但王導起兵反抗,朝廷兵敗,被迫向王敦屈服,世家大族專斷朝政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
觀東晉一朝,朝政一直掌握在琅琊王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世家大族之手,皇帝大多形同傀儡。
篡奪東晉建立宋的劉裕,雖出身寒門,但對世家大族的支援卻不遺餘力。這從他遺命輔政的四個大臣的出身可以看出來。
南朝時期,世家大族依然是統治階級的中流砥柱。
與南朝並立的五胡十六國和北朝,雖均以遊牧民族而入主中原,但都尊重世家大族的利益和他們的特權,大量任用他們。
當時北方的世家大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弘農楊氏,敦煌索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等世家大族的地位在各國長盛不衰。
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盤漢化,恢複了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北方世家大族的力量再次膨脹。
西魏權臣宇文泰以府兵制為紐帶將北方,尤其是關中,世家大族和鮮卑大姓結合起來,形成了世家大族集團——關隴軍貴集團。
隋唐時期,兩朝皇帝均出自關隴軍貴,但為了籠絡庶族地主,創立了科舉制度來選官。但隋唐時期科舉制度,作為選官制度發揮的作用的十分有限,世家大族依然壟斷朝政。
終隋唐時期,弘農楊氏,隴西李氏,京兆韋氏,京兆杜氏,蒲州裴氏等世家大族將相輩出,而寒門出身的宰相少之又少。
寒門黃巢因屢試不第,憤而起兵反唐,後佔領長安,大肆打擊世家大族力量,影響中國達九百年的世家大族力量從此一蹶不振,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