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仿造成功,無論是安全效能,還是威力,都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首要一條,就出在材料上。
就拿冶金來講,中國人使用生鐵、熟鐵極少,而火槍的槍筒必須用熟鐵或者鋼材來鍛打,這就使得中國人極為為難,最後不得不放棄。
而這一點,山海城早已解決。
歐陽朔離開山海城之前,就已經著手佈置鋼鐵産業。截至目前,他規劃的十座煉鋼廠,已經全部建設完畢,一一投産使用。
財政署每月砸出海量的金幣,購買了成百上千萬噸的鐵礦石和煤炭,足以支撐鋼鐵廠前期的生産所需。
再說火炮。
所謂的虎蹲炮,因為冶金技術的悲劇,把炮膛弄的其厚無比,只能把桌球大的一個石丸打出一百米,根本沒法調距,而且連個輪子也沒有。
神器佛朗機,是淘汰了的西方小商船上的小艦炮,被稱為“沒有實戰能力的水手們的玩具”,但這東西傳到明朝就成了不起的火器。
佛郎機對於明朝來說,是超過其國家科技能力的超高科技産品,沒有洋人在旁邊指點,連生産都做不到。
而且國産的郎機往往炸膛,炸膛炸死的人遠超過被轟死的敵人。
可謂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明朝末期引進西方技術,仿冒的紅夷大炮,是整個明朝最強的火器了。本質上講,紅夷大炮與大佛郎機沒什麼區別,就是更長更大而已。
而明朝鑄造大型火炮的水平非常低劣,質量非常糟糕,鑄造出的大型火炮往往是開裂的廢品,所以必需請洋人幫忙指點才能逐漸澆注成功,但質量依舊低劣,所以炮身極厚,明朝所鑄紅夷炮,長多在兩米多,在當時的明朝屬於巨炮,號稱十裡射程,實際只一裡左右。
相比之下,蒙古蒙兀兒王朝鑄造的超級移動火炮,高三米,炮筒長二十米,重五十噸,射擊範圍超過二十公裡。
兩者之間,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因此,歐陽朔在得到《明朝火器製造技術手冊》之後,根本就沒想過,要將手冊裡的各種火器,一一製造出來。
雖然說對現在的山海城而言,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一點都不難。
歐陽朔想要的,是以《明朝火器製造技術手冊》為藍本,結合山海城現有的科研實力,對火器,進行再一次的提升和改造。
他第一階段的目標,就是研發出一款能夠趕上西方平均水準的火槍,和一款與之新匹配的火炮。
僅此而已。
至於其他的火銃、火箭之類的玩意兒,歐陽朔實在沒心思去琢磨。
唯有如此,歐陽朔才能引領中國區,在未來的國戰當中,不至於因為武器裝備的大幅度落後,而去重演歷史上屈辱的一幕幕悲劇。
而要實現這一點,山海城就必須建立起一整套,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鋼鐵廠,只是工業體系當中,最基礎的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