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難怪,來得可是道家之祖。
四位客人都是白發老者,正是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楊朱。最後一位則是莊子的好友,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惠施。
說到惠施和莊子,就不得不提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簡單的辯論中,不難發現,惠施的邏輯要比莊子更加嚴密。只因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正是一種邏輯學。
當然,莊子也只是借遊魚,來抒發其逍遙之樂。
跟法家一樣,道家同樣分為三派,分別是老莊派、黃老派以及楊朱派。最著名的,當屬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老莊派。
最不出名的,就是楊朱派。
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
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
諸位在靜室就坐,葛巖道長陪坐末席。
“敢問道祖,可是要參加爭鳴大會?”
老子雖不是道教的創始人,卻被道教尊為道祖。
老子聞言,笑而不語。
莊子則是視而不見,專心注視著眼前的茶杯。
只有楊朱抬頭,看了葛道長一眼,道:“我等此番前來,一則拜謁太公,二則借閱藏書樓,並不參與此番辯論。”
葛道長聞言,神情瞭然。
就說嘛,以老莊的個性,斷不會參合此事。說起來,儒家的孔子,可還是老子的半個學生。
……
次日,儒家的荀子,帶著一眾儒家門徒,趕到山海城。
歐陽朔安排行政署長範仲淹,出面招待儒家之士。他正是想借著範仲淹的口,向天下儒生傳遞一個訊號。
山海城相容幷蓄,不限於某一家一派。
除了儒法兩家,其他各家,也都陸續有人趕來。他們來山海城的目的,跟老子、莊子等人類似。
除了參加爭鳴大會,最主要的還是拜謁太公,借閱藏書樓。
按理說,藏書樓現身山海城久矣,為何此前不來?
這就不得不提,各家各派心中的小九九。
試想,如果不是爭鳴大會,其他時候來山海城借閱藏書樓,勢必要應付歐陽朔這位難纏的領主。
諸子百家之中,不是誰,都願進駐山海城的。
因此,為了怕麻煩,各家各派也只能忍著,憋著。直到山海城召開爭鳴大會,在光明正大地一窩蜂地趕來。
這個時候,歐陽朔可沒臉見一家,糾纏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