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最關鍵的一環——安全司,遲遲沒有動作。
看來,組建安全司,真的是迫在眉睫。
……
黑蛇離開之後,衛鞅走了進來。
“君侯!”
“坐!”
“可是內政署有什麼事情?”
“不是。”
“哦?”
衛鞅的神情,有些異樣,“前天,儒家的孟子,來山海城遊學。”
“孟子?”
歐陽朔神情一動,按時間推算,也該到了百家爭鳴爆發之期了。
這到有趣。
“不錯。”
“想來,他是準備跟你辯上一場了,可有信心?”
“信心十足。”
“好。”歐陽朔大笑,道:“既然如此,那就整大一點。本侯將廣發英雄帖,遍邀百家諸子,共襄此盛會。”
歐陽朔也是隱隱感到,爭鳴大辯的時機,已然成熟。
縱觀百家,以儒、法、墨、道四家為最。
其中,又以儒家最拉仇恨。
儒法之爭、儒墨之爭、儒道之爭,貫穿始終。
儒法之爭,最根本的是德治,還是法治的問題。儒墨之爭,是仁愛還是兼愛的問題。儒道之爭,則是有為還是無為的問題。
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正統。
漢初,則奉行道家的黃老之術,強調無為而治,休養生息。
到漢武帝時期,儒家才算佔據正統。
當然,說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在是融合了各家的經學。
表面上儒家為正統,實際執政時,還是推行法家的那一套,該殺人時,可是毫不手軟的。
因此,儒法之爭,就最為關鍵。
作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來到山海城,自然不是來隨便逛逛的。誰不知道,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衛鞅,正在山海城出仕。
儒家和法家,終究是要鬥一場。
歐陽朔作為領主,不會參合進諸子百家之爭,他奉行的是相容幷蓄,海納百川。
因此,歐陽朔才會以此為契機,要召開爭鳴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