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立刻發動後手,讓埋伏好的棋子,將吃子的棋吃掉;另一種則是在其它地方發動攻勢,吃掉對手的棋子。
兩種情況,其實都屬於‘兌子’。
但在眼下這種棋局當中,第二種響應並不佔優,因為會回到最開始的情況——無法保證自己的棋子在戰鬥中勝出。
若是二連敗,無論對士氣還是對局勢,都會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所以採用第一種響應方式,向上一手中獲勝的人發起進攻,才是最穩妥的方式。
獲勝之人本就消耗了不少氣力,再加上前三招‘只守不攻’,有很大機率會被擊敗。
這種事,只要下棋的人頭腦不傻,肯定早就想得明明白白的了。
果不其然,就在南宋陣營因郭靖的勝出沾沾自喜之時,北宋皇帝動作了。
只見他右手又抬起一枚‘黑卒’,橫移一步,蓋在了代表著郭靖的‘紅炮’之上。
“卒四平三,打吃!”
兩枚黑卒,都是已經過了河的,而且方才一枚在三路,一枚在四路,所以當紅方第一手‘炮三進三’之後,才有了黑方的這一手‘卒四平三’。
若是正常的象棋棋局,紅方棋手肯定不會這麼莽,讓自己的炮率先展開行動,因為不會有人傻到用自己的炮去換對面的卒。
此刻發生的一切,源於雙方對自家棋武士的戰力部署。
目前的局勢是下棋的兩人默契達成的,這意味著兩人排兵佈陣的思路高度雷同,所以雙方炮與炮之間、兵與卒之間,實力應是相差無幾。
天下第七的實力弱於郭靖,前者被安排擔任黑卒,後者被安排擔任紅炮,則代表在雙方眼中,擔任‘炮’的棋武士要比擔任‘卒’的棋武士要強上一個檔次。
若是兩方的‘炮’實力差不多,在一方‘消耗過半’和‘讓三招’的前提下,進攻方確實有很大機率可能勝出。
但若是這樣一來,很可能就會浪費掉第一枚黑卒打出來的優勢。
所以此刻北宋皇帝再用黑卒對陣紅炮,就是打算以小博大,用兩枚黑卒的接力戰,兌掉紅方價值更大的紅炮。
這對之後的局勢,絕對是大大有利。
用遊戲資料來展示的話,大概就是:
炮:攻5體5
兵/卒:攻3體3
而經過炮→卒後,炮的資料就變成了:
炮:攻3體2(虛弱)
這個時候,派出第二枚‘卒’上去打,有八成的機率能贏。
南宋皇帝明知這一點,卻仍不管不顧這麼走,則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炮’高度自信,認為這名棋武士能夠兌掉兩枚黑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