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宮。
秋風蕭瑟,已至秋末。
各國使臣齊上萬表,為大燕皇帝王霖尊號為天可汗。
天可汗是唐代異族各國首領對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稱,太宗皇帝成為了當時天下的共主。
王霖上輩子曾遊覽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周圍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古老的陵山宛如坐落在一張寬闊的碧毯上,更顯得高聳入雲,氣勢磅礴。
在唐代帝王的陵墓裡,昭陵是最高、最大的一座陵園。
不僅唐太宗本人的主體陵墓宏大,而且還有許多陪葬墓。
陪葬墓除了嬪妃、王子、公主的以外,還有不少功臣高官的墓。
在功臣高官中,有好幾座異族將領的陵墓。像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鐵勒部的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的孫子契必何力,突厥酋長執失思力等,死後都陪葬昭陵。
王霖雖有唐太宗之志,也相信自己將來定能有望恢復漢唐盛況,但此時此刻的大燕,與漢唐相比,無異於天淵之別。
國力還沒有強悍到遙懾萬族的程度。
至少現在還不行。
若是將來光復燕雲,滅了金國,統一西域,再遙控西南及海外,還差不多。
王霖非常清醒。
他還需要時間,十年及以上的時間。
目前接受了這個所謂天可汗的尊號,金人不服,蒙古人不服,大理人不服,甚至西域各國都不一定很服。
他真正能掌控的除了燕國本土,就是西夏,連吐蕃都存在一定的變數。
所以,王霖果斷拒絕了諸國使臣的上表。
在勢力還沒有強到唯我獨尊的高度,要這麼一個虛名有何用?
王霖不想當這個傻子,也不願意成為史書上記載的笑話。
自謙說:朕當與諸國國主共治天下,以求萬世太平。抗金亦為自保,非有徵伐四海之心。
於是各國使團高高興興地走了,他們都各得所需。
尤其吐蕃,大理這些在國土上與大燕相接的小國,其實還是擔心大燕會吞併他們的國度。
至於西域諸國,其實倒並不怎麼擔心。
王霖率在真定的文武群臣登臨真定城樓,眺望各國使團離去。紅日高懸,秋風徐來,已經寒意濃濃。
早在此之前,管亥帶著殘存的蒙古乞彥部十餘人匆匆離開真定,返回蒙古。
而與此同時,錦衣衛將合不勒等蒙古人的首級鞣製,八百里快馬送往武川之南的曠野,按照皇帝的旨意建立京觀一座。
秋風獵獵,王霖遙望著遙遠的北方。
那裡是廣袤的漠北草原。
蒙古十八部活躍的苦寒之地。
自秦漢以來,漠北胡人之患一直就沒有徹底消亡過。
過去的匈奴,現在的蒙古,契丹,女真,以及日後的韃靼,北虜,瓦剌,建州女真,其實都沒什麼兩樣。
都是對中原的致命威脅。
作為穿越者,王霖深知,要想徹底消除漠北胡人之患,除了鐵血武力征討之外,就只有移民共存。
現在的金人,大燕已經可以力敵。
現在的蒙古,因為合不勒的死去,或許再無統一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