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陸羽踏入星空之前,人類學者就已經有充足的證據表明,藍星在遠古時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並不高。
而這一切的改變要從藍星的第一批生命誕生開始!
藍星上最早的生命大約在40億年前出現,現在的藍星大約46億歲了,在26億年前藍星大氣的氧氣含量才開始逐漸增加,這就代表藍星早期的生命不需要氧氣!
藍星最初的生命誕生在海洋的深處,它們不需要氧氣,也不需要太陽的熱量,而是依靠海洋深處的“熱泉”,這些熱泉的熱量來自於藍星滲透出的熔岩,這些海底熱泉附近存在大量的化學物質,在這樣的環境中造就了藍星首批生命。
藍星上的首批生命都是結構相對簡單的原核生物,並且都是不需要氧氣的“厭氧生物”,對於這些生物來說,氧氣真的是“毒藥”。
古菌可能是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它們可以在各種極端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不論是鹽分高的湖泊水中,還是極熱、極酸和絕對厭氧的環境中,古菌都能安然的生活,甚至在極端的寒冷中,古菌也能生存。
古菌喜歡極端環境,以及一部分古菌極端厭氧的特徵,其實都在暗示後來挖掘這段歷史的人類,這些最古老的生命經歷過一段十分艱苦的時期,才演化出了這些特徵,這恰好和人類學者從地層中得到的答桉一樣:早期的藍星環境惡劣且極端缺氧。
由於早期的藍星大氣中沒有氧氣存在,當時的生命都是厭氧的,對於這些生物來說,氧氣真的就是“毒藥”,不過對於現在藍星上絕大多數生命來說,氧氣都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說氧氣是“慢性毒藥”的說法只是在譁眾取寵罷了。
如果沒有氧氣,現在藍星上的生命還是結構簡單的古菌,怎麼可能構建出了複雜多樣的生命系統,繼而為了適應環境而誕生了智慧,而沒有智慧,那麼科技文明的基礎就不復存在。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才導致藍星大氣中開始出現氧氣的呢?
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一種生物演化出了獨特的技能“光合作用”,藍藻這種生物是一種原始的單細胞生命,但是這種生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藍藻沒有葉綠素,但是它們仍然可以進行氧性光合作用。
藍藻的出現讓藍星從無氧少氧發展到了氧氣含量充足的現代藍星,氧氣的出現是生命複雜化的基本因素之一,真核生命普遍比原核生命大就是很好的證明。
除了藍藻之外,當時藍星還發生了一些環境變化,當時的海洋中有大量的“甲烷細菌”,這些細菌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會釋放出甲烷,而甲烷的出現會抑制減少氧氣的增加,而在大氣氧化事件發生的時候,這些甲烷細菌因為未知原因大規模死亡,因此不僅僅是藍藻在釋放氧氣,溫室氣體也相對減少了,給氧氣的增加提供了更合適的基礎。
如果沒有藍藻這樣的生命出現,和恰好環境變化的巧合,地球可能會變成第二個金星,嚴重的溫室效應讓行星的環境變得極為惡劣,從而將文明拒絕在了最開始的過濾網之前。
而眼前這個誕生在酸海中的單細胞生命,會不會就是那能改變整顆星球命運的生命體呢?
正如藍星的藍藻一樣,用了數億年用了無數代生命,硬生生的改變了整顆星球。
或許在這顆無名星球上,這些單細胞生命體在陸羽到來之前已經經過了數億年的努力才開闢了眼前這片海域,但很明顯,它們距離成功還要走上很遠很遠。
或許還需要上億年,或許直到這顆恆星變成紅巨星依舊沒能讓這顆行星變成適宜孕育智慧生命的星球。
陸羽望著那些層層疊起的死去單細胞生命,當渾濁的酸海侵蝕到它們時竟然出現了驚奇的一幕,那渾濁的酸海又清澈了起來。
“竟然是酸鹼中和了?”
“那些單細胞生物的屍體遇強酸,竟然能分泌出鹼性物質嗎?”
在虛擬現實中資料分析,讓陸羽明白了發生了什麼。但越是如此,他越是忍不住沉思起來。
若是放眼大宇宙,宇宙的環境也並不適合文明,但文明難道就不像是藍藻和這些單細胞生命一樣在宇宙中艱難生存嗎?
那麼…….會不會終有一天,經過代代文明的努力,是否能將宇宙改造成一個適合文明生存的環境?
就像藍藻,就像這些單細胞生命一樣?
這個答桉,憑藉現在的陸羽還得不出來,但他如果能熬過那漫長漫長的歲月,或許會有見證到那一刻的機會吧?
“文明,文明。”
陸羽低聲反覆唸誦了幾輪,最後也就退出了虛擬現實之中。
在現實中睜開眼睛,他躺在柔軟的草地上,頭枕在七號的大腿上。
如今的虛擬現實頭盔已經換了數代,只要將薄膜般的電極貼在腦袋的幾個關鍵位置就能連線進入虛擬現實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