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文明出於發展的考慮,還和母星系被其他文明發現有很大的關係。
很久以前,人類渴望在太空找到智慧種族,期望自己不是宇宙中孤獨的文明。
但現在終於發現了其他文明,卻意外暴露了太陽系的位置。
對於很多渴望交流,碰撞出學術火花的科學家而言,這樣的宇宙環境似乎並不能支撐起曾經天真的想法。
不是黑暗森林,但也不會美好到哪裡。
或許是這樣才凸顯出一個相對穩定,能夠讓大片星域範圍內的文明能夠有序相處的環境的重要性吧?
白矮星市場,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第三幕模擬星際戰爭的影像,給所有人都打了撲上了一層陰影。
人類確實沒有有做好應對外星文明的準備,更沒有拋棄太陽系的打算,但事實就是人類或許在未來必須要作出選擇。
哪怕對方打擊恆星,已經不能將人類毀滅,但總要做好應對那樣可怕事態的準備。
這才是戰略會議的意義。
這一次會議很長,軍方不僅列入了未知艦隊是四級文明的情況,甚至還把它是更高階文明,擁有更多可怕科技武器的因素都列進了虛擬星際戰爭當中。
陸羽在這一次漫長會議中,聽得格外認真。
“第123幕模擬星際戰爭播放完畢,接下來到前進基地的代表為我們展示影像。”
第一部分模擬星際戰爭持續了三天才總算結束,接下來卻立刻銜接上下一套戰略方案。
會議之中,其實不僅僅是軍方提供了未來星際戰爭的模擬,前進基地也同樣給大家帶來了眼前一亮的太空開發方案。
目前藍星的大量生產力全都投入進深空基地的建設中,對藍星的改造其實相對於日新月異的前進基地而言是相當滯後的。
單單看藍星表面的人類文明,可能不過是二級文明而已,但在前進基地已經達到了三級文明的生產力水平。
至於為什麼依舊依賴於藍星,只是因為大量高尖端的科技零件只能在零號基地的最前沿研究室中生產,而投注在這些裝置上的生產力,已經達到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生產力。
幾乎是跨文明來生產它們!
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這些零件可能是飛船引擎的核心部件、重力炸彈發生裝置等等幾乎超出行星級文明科技水平的東西。
就如同曾經的米國在上世紀時就製造出了登月的火箭,其實大量核心零部件全都是當年強大工業培養出來的工程師。
而到了21世紀之後重啟登月計劃,誰知道科技進步了不少,反而卻造不出一些關鍵的零件,導致火箭一次次的延遲發射。
因此被廣大陰謀論愛好者驚呼登月造假,質疑人類是否真的登上過月球。
可見超前製造核心零部件,也不是從現在才開始。
而儘管全球為了支援深空基地,默默貢獻出了大量的生產力,但依舊不夠!
哪怕如今前進基地已經能夠大量的輸出物質和科技造物,但這些東西都立刻輸送給了柯依伯帶的長城基地,恆星系防禦系統硬生生的牽動了人類絕大多數的精力和生產力,不然如今或許人類已經能初步殖民火星了!
萬般辛苦,所有人都明白這是必要的付出。
看回前進基地畫的餅,不對的,應該是虛擬場景。
在第一幕中,人類已經不再將藍星作為人類的主要棲息地。
大部分的人類工業隨著前進基地的中轉,已經轉移到了木星和水星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