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把,因為它體積大,所以也最容易被攔下來。
地行伸出了自己的爪子,看著自己爪子上從海水裡析出的金屬,將它湊到了這隻藍血血龍的口部位置。
蠕動著的藍血血龍,明顯表現出了對這些析出金屬的主動傾向,直接貼在了他的爪子上,試圖“啃食”這些如同鍍層般遍佈在他爪尖上的電鍍金屬。
只是一口,它就將這些電鍍金屬啃了下來——
從血能,從生命力感應中,地行能夠感覺到,它的“血能觸手”,探入了電鍍金屬的“縫隙”中。
就像是將它作為了自己身體的“殼”一般,將它們扒了下來。
甚至,它本能地試圖去剝離地行爪尖的爪鞘。
只不過,地行只是血能微微觸動,它就被彈了下去,帶著地行以生命力撐開的電鍍層,向著海底落下。
看著它將身體藏進爪子形狀的電鍍層殼體中,地行視線微頓。
從外部侵入的射線中,對體表最外層來說,破壞性的確是α射線最強,但也只是燒傷的程度。
以碳氫氧為主的各種物質元素,都不會和α射線發生什麼互動。
6質子的碳原子不會俘獲虜獲α粒子變成8質子的氧原子。
最多隻是被這些高能粒子流撞上的“物理破壞”——燒傷。
實際上,對體內破壞性最大的,是γ衰變,那些“不可見光”的的γ射線。
因為它最小,基本攔不住它,所以穿透性特別強。
而且因為“能量低”,軌道能級躍遷,可以反覆進行。
所以,γ射線的頻次和量,反而是最多的。
並且,最重要的是,這些γ射線,可以和碳氫氧的微觀粒子產生反應。
大量原子的核外電子受到這些射線的撞擊,然後從原本的軌道上被撞飛。
導致它們本身的帶電性質發生變化。
眾所周知,前世義務教育階段的知識——化學鍵。
兩個粒子之間是怎麼“連線”在一起形成分子的?
比如,6質子4電子的粒子,帶正電,8質子10電子的粒子,帶負電,加起來,它們就平衡了。
靠著這種基本力,大量的粒子相互連線在一起,形成了宏觀的結構。
這種電性的破壞,也就破壞了化學鍵,導致粒子之間的“橋樑”斷裂,兩者分離,甚至胡亂和其他粒子互相連結——
電離。
如果說,只有小部分的粒子受影響,那麼還能恢復。
如果是大批次的粒子受影響,那麼,它們的結構功能也會發生變化。
而且,一旦“圖紙”都被破壞了......
車輛的圖紙歪七八扭,那麼自然結果也很明顯。
建造出來的物品,也是歪七八扭,也就沒有了本來應有的作用。
怎麼進行防護?